张存浩,男,中共党员,物理化学家,1928年生于天津。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1947年获中央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98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0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于1986年至1990年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曾任第二、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务,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第19282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张存浩星”。
张存浩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成果。曾于1956年、1982年、1993年三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于1979年获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于1985年、1986年、1989年、1994年、1996年分别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二等、一等、二等、特等奖。
上世纪50年代,他与合作者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产率均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60年代,致力于固液和固体火箭推进剂研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第一次比较全面完整地解释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70年代,开创了我国化学激光的研究领域,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80年代以来,开拓和引领我国短波长化学激光的研究和探索。1983年,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研究;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氟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我国化学激光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张存浩院士还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他领导的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化学激光新体系和新“泵浦”反应的研究;开展了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研究分子激发态光谱和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该成果被《Science》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 这项成果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