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行驶”中向新能源“转向” ——访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科学时报头版2011-11-04)

  记者 陈欢欢  发布时间:2011-11-04

  来源:科学时报 头版 

  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10月在大连启动。这是我国能源领域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化所)建设。

  一直以来,大化所在化石能源洁净利用方面拥有雄厚技术实力,为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该所将会有何创新模式?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建设国家实验室?如何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将传统能源领域的优势延续到新能源领域?带着这些问题,《科学时报》记者专访了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

  定位洁净能源

  在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的“十部一平台”中,除了洁净煤利用等大化所原有优势领域,还出现了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储能技术研究部、太阳能研究部等新能源研究部。

  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凝练,“大化所的发展战略已明确聚焦在洁净能源领域”。张涛指出,这是根据国家重大需求的转变应运而生的。

  但是,对于一个在原有领域优势明显的研究所来说,脱离惯性,向新方向转向绝非易事。在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的启动仪式上,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就特别提出了“防止惯性发展”的问题。

  张涛对此深有体会:“打个比方,研究所是一辆大车,如果我们很满足、不思考、打瞌睡,完全依靠惯性发展,就有可能出危险、走错路。所长要像一个优秀的驾驶员,时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不断调整方向盘。”

  当然,研究所发展也脱离不了惯性。张涛表示:“急转弯可能会导致翻车,尤其是这辆车在高速行驶时,就算路边有金块也不能急转弯去捡。但也不能总躺在过去的老底子上坐吃山空,我们会有选择地调整学科方向,比如现在就已经从传统能源逐渐开始向新能源、洁净能源布局。”

  据悉,此次围绕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大化所对一半以上的科研力量进行了调整、重组,涉及70%的研究室和研究组。一些前景好的研究组被给予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不太理想的研究组被调整取消,使研究所的发展更加明确面向洁净能源的战略目标。

  例如,要不要发展氢能在国际国内都有争论,很多人认为这还是很远的技术,但是大化所此次却在国家实验室之下专门设立了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

  张涛说:“我们不在乎是5年还是10年,只关注这是一个大方向、大趋势,尤其大化所发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必须发展氢能,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有实力。”为此,张涛2007年特地从新加坡请回了活跃的年轻科学家陈萍。如今,她已经成为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部长。

  大化所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作研究或者顶天,或者立地,最好顶天立地,悬在空中迟早要被淘汰。这其中的“顶天”和“立地”分别指的是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组群建设打破PI制限制

  在大化所,像陈萍这样的青年科学家还有很多。近5年来,该所先后引进优秀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近60人。

  为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大化所设立了创新特区研究组,让有潜质的青年人才围绕研究所新设立的方向成立研究组,在资源方面大力支持,宽松考核政策,使得他们可以潜心做学问。还通过设置副组长、项目骨干等岗位的方式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政策保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化所在组织形式上打破了过去单纯的PI制,而是进行组群建设,一个组群包括多个研究组,组群中心主任下设若干组群组长,这些组长都由年轻人担任,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过,组群建设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集中力量做大项目。

  张涛指出,PI制时各研究组相对独立,交流合作很少,作基础研究和小课题是比较好的管理制度,但是能源领域的很多项目需要更大的团队力量。

  因此,大化所在调整过程中对发展势头好的方向和课题组给予突出位置,使其扩展成为一个研究部,下属的几个研究组都瞄准同一个方向,各组之间需要不断交流,协同作战。

  而且,PI制的内涵是组长拥有最大自主权,但组群的管理内涵是人权和财权都在部长手中,组长只作学术研究。这样的管理模式从人员编制上给部长最大的调度力度,保证各小组在更大的平台上统一管理,以团队作战的方式来做大课题。

  “只有各个部件都向一个方向使劲,大化所这辆车才能开得好、走得稳,持续提供重大创新性理论和技术成果,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张涛说。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11/250444.shtm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