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能“代替”石油了——解决困扰化工界的难题(大连晚报2012-04-25)

  记者 李冬梅  发布时间:2012-04-25

  来源:大连晚报

  大连市首批领军人才风采

  人物简介

  刘中民

  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应用催化研究。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世界上首次甲醇制烯烃技术(DMTO)工业性试验并通过了国家级技术成果鉴定。培养研究生40多名,发表论文200多篇,申请专利200多件。获中国专利金奖一项,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一项,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中国石化联合会发明特等奖一项,省科技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两项,获中国催化青年奖(首届),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文/本报记者 李冬梅 图/由受访者提供

  “说烯烃、聚烯烃挺专业,说塑料就简单多了。从冰箱、电视外壳,到飞机、汽车,生活中哪一样能离开塑料?我们的研究就是用煤炭替代一部分石油生产出烯烃和下游化工产品。”采访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刘中民,不知不觉就被他的轻松幽默所感染。寥寥数语清晰地勾勒出了“甲醇制烯烃”技术的核心架构,二十多年的艰苦攻关被他说成“享受”,“每天面对未知的世界,可以无穷尽地发挥。”

  正是凭借这种“举重若轻”,刘中民带领团队实现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四代人30年的梦想——煤炭能制出甲醇,如能实现“甲醇制烯烃”就等于迈出了“煤代油”的关键一步,这个难题困扰了国际化工界几十年!2010年,“甲醇制烯烃”技术与“嫦娥二号探月”等一同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2011年,该团队获中科院杰出成就奖。

  这项引领新兴战略行业发展的技术当年还有一段“趣事”。2004年,项目组的“甲醇制烯烃”实验室里的技术已领先世界。“我们没想着赚钱,就想把项目扩大到工业中去。谈判桌上当我们开出350万元技术入门费时,陕西投资集团公司方面竟爽快地给出了360万的价格。”刘中民笑了,真没想到对方没讨价还价竟然还给加价了。“甲醇制烯烃”技术落户陕西,后续投入更是不小的费用,刘中民给记者算了笔账:每天用料50吨,1吨原料2000元,“一天花进去一辆小轿车啊!”安全问题更让他放心不下,“我带一批同事到现场,谁少个手指头我都欠人家一辈子啊。”采访中,他回忆了2005年在陕西大半年“提心吊胆”的经历,工业化试验选在了陕西华县的华山化肥厂,这里地处华山脚下,总能听到采矿的爆破声,开始时担心是装置爆炸,大半夜里他总要爬起来几次从招待所的窗户看看500米外的实验场地,看到装置上的火炬还亮着才放下心来。到后来明知道是采矿的爆破声,他也不放心要起来看看。

  采访时,正值国际油价涨幅超过10%、国内油价进入“8元时代”,刘中民感触颇深:“在我眼里,石油价格已成金融的衍生品,类似于股票,不再是成本价值的体现,石油甚至在左右世界的发展与和平!”他告诉记者,在“后石油时代”抑或说“石油的交错时代”,寻找非石油资源已关系到国家发展。

  事实上,早在油价仅仅几美元一桶时,不少国家就看到了“煤代油”的诱人前景,但都因难度过大中途放弃了,中科院项目组顶着压力坚持下来……2006年,我国最大的煤炭工业集团神华集团采用大连化物所的技术,兴建世界首套、全球最大的煤制烯烃装置,可年产聚烯烃60万吨。2010年8月,装置建成,投料试车一次成功,并实现了稳定运行。2010年10月26日,“新一代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Ⅱ)工业化技术”在北京首签工业化示范项目许可。这是DMTO-Ⅱ工业化技术在全球的首份许可合同,它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技术,在走向工业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2011年1月1日,神华60万吨煤制烯烃工业示范工程,也正式开始了其商业化的运营。煤真的可以代替油了!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szb.dlxww.com/dlwb/html/2012-04/25/content_650033.htm?div=-1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