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10月9日播出:4:40
与共和国同龄的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历经几代人六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从神舟上天到新能源汽车,从航空煤油到煤化工业,在国家安全、能源可持续发展、资源优化利用以及国民生命与健康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见习记者 王燕:“我手里这瓶黑色颗粒状物质叫作肼分解催化剂,别看它个头小,毫不起眼,但却肩负着我国神舟系统载人航天飞船姿态调整与轨道控制的重任,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飞天之舵”,而打造此舵的正是我现在身处的这间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
飞船与火箭分离后的变轨、姿态控制,直至着陆都缺少不了这种“肼分解催化剂”,它的高稳定、高可靠和高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载人飞船的成败,至今只有美、俄、中等少数国家掌握其制备和应用技术。大连化物所的科研人员为研制适合“神舟”飞船的长寿命肼分解催化剂,进行了上百次的配方改进和性能试验。
大连化物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员 丛昱:“肼在催化剂上的分解必须能够快速的,在千分之几秒之内就要完成,另外肼必须要完全分解,分解效率达到100%,这样才能够为肼,定量的由化学能转变为动能。”
正是为了这千分之几秒和100%,大连化物所在探索的路上走了整整四十年。1969年,大连化物所成立代号为801的科研组,研制我国第一代肼分解催化剂。科研组冒着随时可能爆炸和中毒的危险,忍受实验现场的巨大轰鸣,依托简陋的科研设备,历经数十万次反复试验,终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研制出肼分解催化剂,并由当时的航天部组织进行了地面模拟试验。
大连化物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员 孙孝英:“在我们试验到四五十次的时候,反应就出现了异常。航天部当时也是急得不得了。问我们怎么办,我和系主任和我们组长拍着胸脯保证,我们的催化剂是行的。”
最后经检查发现,是从国外进口的真空试验装置出了问题,而大连化物所的肼分解催化剂则圆满完成了试验、试用任务。此后,化物所又先后研制出第二代高性能肼分解催化剂和肼水燃料分解催化剂,成功地应用于“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澳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率达到100%。
大连化物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员 孙孝英:“自己的辛勤付出,能得到国家的应用,那就是最大的幸福,那就是最大的收获。”
如今,大连化物所已成为国际催化学术界著名机构。60年来,它们共取得科研成果600多项,获重大奖励194项,其中国家奖励80项,14位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8年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以来,大连化物所先后9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1960年,首次从大庆高蜡石油中制取低冰点航空煤油
1967年,成功从大庆重油中生产出合格的低冰点航空煤油和低凝柴油
1981年,成功建成世界上第一套煤制烯烃装置。
1986年,开始催化裂化干气制乙苯催化剂研究,成功开发出第三代技术。
1987年,建成我国化学领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8年,千瓦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绿色能源汽车。
大连化物所所长 张涛:“我们战略发展目标现在已经确定了,就是要发挥技术综合集成的优势,能够以能源作为我们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资源环境和生物技术作为我们的两翼来进行发展,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所。”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 |
http://www.dltv.cn/xinwen/2009-10/09/cms16326article.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