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瓶颈制约煤制烯烃发展(中国经济时报2010-08-19)

  作者:张一鸣  发布时间:2010-08-19  

  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中化新网讯  上周,一则关于包头神华煤制烯烃项目打通工艺全流程并且投料试车一次成功的消息在国内聚烯烃市场迅速蔓延开来,让沉寂已久的煤制烯烃话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核准的唯一一个煤制烯烃项目,包头神华煤制烯烃也是石化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煤化工的示范项目之一,其成功投产在业内引发不小的震荡。

  有分析人士认为,该项目的成功启动及投产标志着我国率先掌握了煤制烯烃工业化关键技术,对于我国石油化工原料替代、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但这并不是国内第一个上马的煤制烯烃项目。早在2009年便计划要投产的大唐国际PP项目至今依然未能投产,主要就是受制于其煤制烯烃部分。

  “煤制烯烃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较大的技术瓶颈,不论此次神华集团项目投产是否能最终成功,就煤制烯烃技术而言,我认为与成熟发展亦或是在中国聚烯烃大行其道似乎还有一段距离。”该分析人士表示。

  事实上,国际油价的一路高企,曾让煤制烯烃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亚化咨询的人士告诉记者,由于传统的乙烯、丙烯单体的制取路线主要是通过石脑油裂解生产,对石油依赖程度较高,迫于国际油价不断上升的压力,国内企业对煤制烯烃的关注度一直很高。

  成本受制

  煤制烯烃烃技术的发展潜力究竟如何?化工易贸的分析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成本帐。

  “以规模100万吨/年乙烯工厂为例,如果用石脑油作为裂解原料,每年需要石脑油至少300万吨,而年产300万吨石脑油就需要有1000万吨/年的原油加工能力。如果以煤炭为原料,一个100万吨/年规模的乙烯工厂,每年所需的煤炭量为1000万吨。”化工易贸的人士称,在他看来,就我国煤炭和石油的储量对比关系看,用煤炭为原料替代石油发展化工,能够满足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原料需求,在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美国UOP公司公开发表的资料显示,当原料甲醇价格控制在180—200美元/吨时,采用MTO工艺制取的乙烯和丙烯成本与40—44美元/桶原油价格条件下石脑油裂解制烯烃的成本相当。

  “以神华煤制烯烃项目为例,5.5吨煤可以生产1吨聚烯烃产品,在煤矿坑口附近建设煤制烯烃工厂,1吨煤的价格可以控制在500元以内,而目前国内聚烯烃产品的市场价格在1万元/吨上下,按保守价格7000元/吨计算,发展煤制烯烃项目可以实现较大增值。”上述人士称。

  但煤制烯烃对原材料成本的敏感度要高于裂解石脑油生产的聚烯烃,这意味着一旦原料价格上涨,煤制烯烃的生产成本上升速度要明显快于石脑油裂解。

  技术瓶颈

  作为煤炭大国,国内企业在如何利用煤炭的探索上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中国这个煤资源大国,煤化工受到许多企业的关注,但受制于技术,真正投产的项目寥寥无几。”亚化咨询的人士认为,由于之前国内烯烃多来自于石脑油,包头神华煤制烯烃烃项目的成功运行将打破国内石化基础原料——乙烯和丙烯对石脑油的依赖。

  他据此认为,该项目的成功投产可以看作是一个伟大的技术革新,将开辟出石油化工原料的多元化,使得民营企业可以参与到传统的石化行业最重要的烯烃原料领域中。“在此之前,由于国内的烯烃都要通过石脑油炼制,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因此也就没有办法进入到石化的基础原料——乙烯和丙烯的领域中。”

  虽然前景看好,但化工易贸的人士认为,受制于种种因素,短时间内煤制烯烃很难成为主流。该人士指出,作为一个新的技术,煤制烯烃投资大却面临融资难,加之其原材料能耗大,水耗高,污染重,三废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要求严,新兴行业的扶持和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可能形成矛盾。

  “此外,煤化工产业一般都将依矿而建,一般都远离市场,交通运输成本较高。该项目又属于新兴产业,几乎无现成经验可借鉴,稳定运转需经较高的技术检验。”他说。

  与此同时,面对国内两大石化公司,民营企业难以与之竞争。

  “传统的石化链在我国属于不完全竞争态势,从原材料的把握、销售渠道以及物流资源等方面,两大石化公司独占鳌头,新兴的煤化工企业大多以民营为主,政策优惠及市场竞争力难以与国营生产工厂媲美。”上述人士表示。

  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SAPO分子筛催化剂尚不够成熟。在烯烃回收分离方面,虽与传统的石脑油裂解制烯烃工艺中的裂解气分离单元相似但煤制烯烃产物中含有微量含氧化合物,对烯烃分离系统有影响,在实践时还有待研究。

  “评估项目的成功与否需要一个过程,要等到它实现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的生产后才能判定它已取得成功。”亚化咨询的人士称,现在还不是对包头神华煤制烯烃项目做出简单判断的时候。

  以下是媒体报道地址:http://www.ccin.com.cn/ccin/news/2010/08/19/140190.shtml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