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知识产权 决胜城市未来(大连日报2011-04-26)

  发布时间:2011-4-26

  来源:大连日报

  知识产权是决定企业生命力的首要因素,知识产权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今天,用战略的眼光做好知识产权工作,明天,城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连市委

  、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我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十一五”,我市成功抢占知识产权制高点

  知识产权创造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市实施专利倍增计划,专利量质齐升。专利申请总量为49270件,年平均增幅20.2%;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为10188件,年平均增幅24.9%;企业专利申请总量16379件,年平均增幅

  64.5%;我市专利授权总量为18725件,年平均增幅31.1%;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为2470件,年平均增幅17%;企业专利授权总量4711件,年平均增幅57.7%。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5年居东北各城市之首。

  国际专利申请实现成倍增长。实施品牌战略,商标注册量迅速增长。2006年至2010年,全市国内商标注册申请累计13500件,年均增长10%。到2010年底,全市驰名、著名商标总数达到579件,行政认定的

  驰名商标达到29件、辽宁省著名商标298件、大连市著名商标达到252件。全市目前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件。

  知识产权运用进展良好

  为推动知识产权的转化运用,我市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培育工作,全市市级以上知识产权示范单位达到63家。2009年市知识产权局首次确立了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转化十大项目,选择了

  一批面向我市主导产业和民生的成熟技术项目,给予了总额500万元的经费资助。通过政府强力引导和受全球金融危机压力影响,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运用能力大大提高。2010年,技术与知识产权

  交易额50.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幅23.4%。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大幅提升

  全市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2009年,大连市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验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打击商标假冒等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不断宣传普及《

  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知识产权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加强立法工作,知识产权法规体系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间,制定出台了《大连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同时,还制定发布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措施》、《

  大连市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大连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实施细则》等多项政策,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发展环境。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广泛覆盖

  开通大连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专利信息平台,成功承办了第五、六、七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承办了五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专交会“和”软交会“的成功举办

  ,不仅为打造城市会展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推动大连市专利技术产业化,促进软件产业发展,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提升城市科技内涵,功不可没。

  “十二五”,全面提升创新型城市建设水平

  激励创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

  充分确立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聚焦高端专利、国际专利,在光电子、数控机床、海洋工程、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实施一批核心知识产权创造和转化项目,开发一批技术国内领先、市场

  前景广阔的重点产品,力争形成“专利池”,对PCT申请和发明专利授权位居前列的单位予以重点奖励。推动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创新机制。重点培育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

  新优势。鼓励并指导高校建立激励知识产权创造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构建产、学、研联盟,整合技术与市场优势,推进科技园区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

  有效运用,大力促进知识产权转化

  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的政策引导,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使企业成为知识产权运用的主体。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的转化。推进重大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以促进科技资源与产

  业资源对接,加快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为目标,通过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技术转让、联合共建等形式,推进1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技术和科技成果在本地产业化。推进大连市科技企业孵化

  器的建设和发展。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创办专业孵化器,对现有的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技术推广站、技术创新推广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各类孵化器给予政策优惠,提高孵化质量。

  依法保护,打造知识产权发展良好环境

  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建联合执法机制,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举报投诉中心和维权援助中心的建设。 维权援助中心将积极为企事业单位和知识产权权利人提供维权咨询服务,为重大研发、经

  贸、投资和技术转移活动提供知识产权分析论证、预警,并做好知识产权侵权、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报投诉受理、咨询及案件移交等工作。

  集中力量查处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有效提升大连市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力度,特别是刑事司法保护的效用。加强大连市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协调,形成联合执法协

  调机制和纠纷快速解决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共享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监管系统和重大事项通报制度。强化知识产权海关保护职能。

  科学管理,完善知识产权的工作机制

  不断优化知识产权发展的法治环境,强化知识产权的政策引导,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特别审查制度,防范和降低知识产权风险。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

  识产权的管理。由政府投资建立覆盖全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网络,建设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库,开发通用检索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知识产权人才管理和评价体系。

  强化服务,健全全方位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强化大连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职能,搭建和完善“大连市专利信息服务平台”,逐步构建全市范围的知识产权信息库,开发大连主导产业、重点行业的分类知识产权信息库。围绕重点产业编制“专

  利地图”和知识产权战略分析报告。建立知识产权预警应急机制。继续举办好“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和第五届专利周活动,进一步营造知识产权工作良好氛围;

  完善知识产权执法工作体制机制,推进知识产权维权中心建设。

  大连市发明专利十佳示范单位

  1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用案例——每一次攻关成功都不忘申请专利

  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技术的开发及其工业化成功,对于促进我国实施煤代油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该研究团队自1991年至今共申请国内专利167件,其中已获得授权77件。PCT申请24件,申请国外

  专利57件,其中已获得授权7件。

  从1991年到2000年,大连化物所的研发团队在每一次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之后都及时的申请了相应的发明专利,而且,团队意识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市场需求的重要性,根据自身的经费情况及时的申

  请了欧洲专利。也许,研发团队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些知识产权对这项技术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应用研究,大连化物所历来注重专利的申请,DMTO技术研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大连化物所先后申请160多项国内外专利,构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还将陆续申请新的专利,注重申请国际专利

  ,同时,大连化物所对形成的转化技术,积极进行成果转化,专门设立了成果转化办公室,负责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和推广。

  在成果转化阶段,大连化物所特别重视同企业的合作,尤其是同有工程化实力和经验企业的合作,并积极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并在合作中充分明确各方的责任与利益。

  2

  大连理工大学案例——践行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

  十一五“期间,学校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的逐年递增,申请国内专利2069件,授权1008件,国际专利申请登记34项,另外,软件著作权登记144项,较”十五“期间增长近5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与

  授权量在辽宁省内高校中连年居首。

  2010年7月适时制定颁布了《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纲要》的颁布,使全校师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得以普遍增强,专利创造能力大幅度提高。学校搭建了一批科技开发与技术转移平台

  ,研制推广一批自主创新型专利技术,并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高新技术,促成了一大批核心专利技术在企业实现引进消化、集成再创新与技术扩散,《纲要》颁布当年,无形资产评估转移转化计21项,

  转移金额1879.75万元,基本呼应学校整体官产学研合作发展布局。

  大连理工齐旺达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是以科技成果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建立的一家科技型企业。承担着大连理工大学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先试先行的重要使命,一直致力于推进学校化工及环境等

  专业领域核心专利转化。大连理工大学希冀国内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结合的这一新模式能够成为大连市、辽宁省乃至全国的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典范。

  3

  大连海事大学案例——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拓国际市场

  大连海事大学白敏冬教授主持研究的“羟基自由基在船上快速致死船舶压载水中海洋有害生物的方法”项目,解决了远洋船舶压载水快速治理的关键科技问题,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安全工程中船舶

  防污染的发展,为提出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做出贡献。该技术和设备,存在上百亿美元的待开发的市场前景。

  该项目自研发初期即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现已获得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授权的发明专利4项、中国授权的发明专利4项,并获得国际专利奖等。

  大连海事大学金一丞教授主持研究的“多本船功能完备的航海模拟系统及其开发平台”项目,十分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已获得授权或受理的专利16项之多,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航海模拟

  器市场的垄断局面,该项目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支撑的航海模拟器跻身国际前列做出了巨大贡献。标志着我国研制的航海模拟器已跻身世界前列。实现销售收入超过9000万元,研制和应用模拟器累

  计为有关企、事业单位累计增收节支10亿余元。

  4

  大连工业大学案例——很多学生在毕业前就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

  多年来,大连工业大学申请专利3219件,授权专利106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97件。一部分专利已获得产业化应用,成为保护我国企业利益的重要利器。经过数年的努力,学校知识产权质和量都得

  到有力提升,已经成为我国轻工、纺织、食品、艺术等研究的主力军。

  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从2006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知识创新大赛,特别是在大学二、三年级的艺术设计学院和服装学院开展“艺术设计创新大赛”活动。学校通过创新

  大赛,把学生创新、艺术设计比较好的作品通过专家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每年把获得优秀奖以上的作品,再进行认真修改、整理、完善,筛选出符合申请外观设计的作品,向国家知识

  产权局申请外观设计专利,2010年以来,学校共筛选出优秀作品申请外观设计专利1428项,获得授权742项。很多艺术类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就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为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和优势,一些用人单位非常看好这些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了我校艺术类大学生一次就业率。

  5

  新源动力案例——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在重大活动中博得喝彩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276件,其中发明专利达到212件,国际专利2件,发明专利已获授权108件。

  公司从2007年起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创造工作,2007年至2010年4年间累计申请发明专利93件,超过此前6年申请发明专利总数的10倍。经过几年来燃料电池技术积累,在燃料电池领域,我国仅有包括

  新源动力在内的少数企业公开的专利超过100件,且最近几年以新源动力公司专利数量增长较快。基于化学文摘社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国际上对于在2009年10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之间申请公开的燃料电

  池专利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以拥有超过10件以上专利的专利受让人名单位列其中。

  新源动力作为国内燃料电池行业的领军企业,依靠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技术,积极参与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项目,先后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美国加州燃料电池车示范项目、2010

  年上海世博会及新加坡世青赛燃料车示范项目中精彩亮相,取得圆满成功,得到国内外专家及同行业认可。

  6

  大连大学案例——核心是激励创新,外延是鼓励技术成果产业化

  2004年,学校出台了《大连大学专利管理办法》、《大连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极大地促进了专利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同时学校还设立了鼓励专利申请专项基金;并规定,对职务发明

  创造的项目,由学校资助代理费、官费及三年年费。同时对授权的职务发明创造给予奖励。专利申报数量逐年增加,授权数量稳步增长。知识产权结构明显优化,授权比例达到80%。

  目前,学校更加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强化政策导向、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将专利技术成果纳入科学技术奖励范畴,并且与科研人员的职务晋升等直接紧密联系。不断加大知识产

  权工作专项资金投入。更大力度地支持发明专利的申请,不断提高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优化专利结构。同时积极鼓励国际专利的申请。

  加强专利产权的管理,推进专利技术建设和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建设的核心是激励创新,外延是鼓励技术成果产业化,。我们依托大学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科研强势,从“自主创新

  、教研互长、纵向支撑、横向支持、到开发新的知识产权形式”五个层面推进知识产权技术建设和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

  7

  大连交通大学案例——建立知识产权研究院,提升专业高度

  2010年8月,学校为在知识产权培训、知识产权政策法规研究、政府决策理论研究等方面发挥学科优势,承接市政府及有关方面委托的研究项目,建大连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学校积极促进知识

  产权产业化,目前已转化项目年产值高达2亿元,年利税4000余万元,同时还有部分项目正在进行产业化前的准备工作。同时,制定了多份规章,旨在规范学校师生员工知识产权保护行为的同时,积极促

  进广大师生员工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的积极性。学校专门设立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对在校师生员工申报专利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调动了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了我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连续挤压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唯一一个研发和制造连续挤压装备的机构,先后推出了18项新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除英国之外唯一掌握此领域关键技术的单位。20多年来,连续挤压工程研究

  中心走过了一条“消化吸收-集成创新-自主创新”的道路,在连续挤压所涉及到的各个制造领域均实现了技术突破,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拥有700条生产线,200多套出口七大洲的30多个国家

  和地区,年创产值2亿元,年利税3000万元,节省外汇1亿美元,成为世界顶级的连续挤压技术和设备供应商。

  8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实用案例——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装备制造业重点骨干企业。目前企业已累计申请专利450件,其中已授权的有效专利近300件、拥有16个国家省市名牌产品,企业商标"DHIDCW"被评为中国驰名商

  标。

  公司根据产品领域不同分别采取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形式,但特别重视自主创新。

  “20000t×125m多吊点桥式起重机”的成功,解决了十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实现产值1.4个亿,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该产品已获得7项授权专利和4项软件著作权,是公司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

  破的典型案例,充分说明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成功典范。

  企业建有内部专利信息创新平台,研发人员通过查阅现有专利文献,能高起点有针对性进行技术创新,规避专利侵权,形成创新成果;我公司特级专家王金福一个人申报专利37项。公司下属数控公

  司,2007年初,从引进两项数控专利技术基础上,改进技术,成功推出了“小蜜蜂数控切割机”,引起市场轰动,很快占领市场主导地位,成为省名牌产品,但随着时间推移,别的厂家也推出类似产品

  ,影响了销售收入;为此该公司又及时研制了打印式数控切割机,并申报了多项专利进行保护,重新占领了市场主导地位。

  9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案例——以新技术为突破口推动生产效率提高

  “分体建造坞内合龙的造船方法”是解决30万吨超大型油轮(VLCC)分两大段建造的核心技术。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于2005年提出申请发明专利,2010年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大连船舶重工在

  订单饱满、生产设施不增加的条件下,研究以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推动生产效率的提高。针对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大连船舶重工及时组织申报专利,对核心技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同时,面向实

  际工程进行专利技术的实施应用,保证了依托工程的高效率、高质量建造。在不增加船坞或船台情况下,使年造船产量迅速扩大,提高了企业的造船能力。该项技术在国内外均属首创。该专利技术已成

  为建造大型、超大型船舶的成熟技术和固化工艺。截止2010年,仅用于VLCC系列船建造这一项的综合计算,计创产值37亿元,产业化效益和前景巨大。该项技术的成功研究和应用,是对传统船体建造工

  艺的重大创新,提升了国内建造大型、超大型船舶的工艺技术水平,对于进一步缩短建造周期,缩小与日、韩先进船厂的差距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国内大型船舶船体建造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

  意义。

  10

  瓦轴集团案例——以技术为突破口拓展高端市场

  瓦轴集团已拥有从轴承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到检测试验分析的核心技术,16000多种规格的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了保护和提升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瓦轴集团制定了适合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

  略,一是注重专有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二是围绕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从而大大减缓技术创新的风险,节省研发经费和时间;三是逐步减少非产品类专利的申报,以主

  导产品为专利申报和保护的重点;四是逐年增加发明专利的申报数量及覆盖面。在瓦轴集团拥有的192项专利中,有80项为主导高端产品专利,并且有一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9项实用新型方面的产

  品专利获得授权。

  公司还专门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法律顾问室与打假办公室,负责对公司商标以及围绕产品方面的知识产权的全方位维权,年投入200万元以上。瓦轴集团还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减少了项目开

  发的盲目性。瓦轴集团拥有的知识产权100%都在运用中,而且效果显著。

  瓦轴集团工程技术人员全部参加课题承包,在职称评定、工资分配、出国培训等方面与本人的技术水平和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公司每年拨出上百万元专款,建立了技术创新奖励基金,对在企业技术

  创新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员工进行奖励。每两年召开一次科技大会,奖励在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

  大连市大学生创新获奖作品展

  目标LED标签夹

  发明人:大连工业大学学生 杜海滨  指导教师:薛刚

  该设计采用了LED发光能力强和节电的特点,以及上部反光板用猫眼反光结构设计,使的标签夹发光更均匀,美观。在夜间,为床头增加一道特别的风景。

  检测冬虫夏草功效

  发明人:大连大学学生陈乐玥、孙杨

  市场上以冬虫夏草为原材料的保健品种类繁多。陈乐玥、孙杨在大连大学环化学院申贵隽博士的指导下,对现在市场上的冬虫夏草胶囊中是否含有冬虫夏草的有效成分这一课题开展了系列的实验研

  究。

  人形机器人

  发明人:大连理工大学学生 吕连生

  本作品是自主设计的一款人形机器人,可实现完全自主的行走、跳舞和足球攻防比赛。它可参与国际知名的RoboCup类人机器人足球比赛,同时机器人可以表演一些具有观赏性的舞蹈动作。是一款实

  用与娱乐相结合的人形机器人。

  基于局部视觉关注的

  彩色图像检索方法

  发明人:辽宁师范大学学生杨芳宇、王向阳(指导教师)

  本发明创造具体涉及一种能够符合人眼视觉关注的彩色图像检索方法。所述的要用特征提取方法构建图像的特征库中的特征提取方法具体包括:图像的重要位平面提取、感兴趣点提取、以及模糊颜

  色直方图计算。该项目已经申请发明专利。

  太阳电池板自动跟踪

  太阳双轴运动系统

  发明人:大连海事大学 马理胜、叶爽利、任宗英

  接收器自动跟踪太阳轨迹,从而实现接收器最大面积、最大光强的接收太阳能,将更多的太阳能转换为清洁能源。本系统应用前景广阔,可广泛地运用到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未来的太阳

  能电池车及其他利用太阳能的装置上。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szb.dlxww.com/dlrb/html/2011-04/26/content_474798.htm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