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湘竹 发布时间:2011-06-27
来源:大连日报
●首次突破1万次充放电循环●是我国首套世界第二套
本报讯(记者刘湘竹)记者昨日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首次突破1万次充放电循环,这是我国首套、世界第二套通过该寿命实验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这次成功突破为该系统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实验支撑,也为可再生能源逐步变为主题能源提供了技术支撑,将深刻改变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
今天,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但这些新能源为何没有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成为能源的主体?成本的居高不下是一个主要原因,而如何存储可再生能源发电、如何将不稳定的风能、太阳能转变为稳定的电力供应源也是发展新能源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急需配制大容量储能装置进行有效地调节,以便平滑输出,减小其随机性。而现阶段,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使用的多为铅酸储能电池,这种电池寿命短,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截至目前,全钒液流储能电池被证实是最适合风能发电平滑输出的储能技术,该系统使用寿命是铅酸电池的5倍以上,而且材料回收简单,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电解液的安全性也更高。这一系统的大规模应用还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我国的“电荒”问题,尤其适合用电时间差别大的地区,它可将用电低谷期的电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期时输出,这样将减少单纯为解决用电高峰期供电、而平时基本闲置的电站建设。保证医院、军用设施、通讯基站等特殊场所不断电也是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的又一大用途。
目前,我国液流储能电池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整个产业方兴未艾。大连化物所储能电池研究团队30多人用了10多年的时间,为我国该技术的研究应用占得了先机。这套我国自主研发的储能电池系统在关键材料、结构设计等方面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因其使用全国产化材料,比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价格要低50%以上。据该项目负责人、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华民研究员预计,两年后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系统将大规模应用,如果按照年产50兆瓦计算,每年将节省近4亿元资金。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szb.dlxww.com/dlrb/html/2011-06/27/content_501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