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7-0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09年5月,503组步行滨海路活动,光伏小组合影(第三排左一为任通同志)
任通工作照
编者按:
今年6月6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以《他的人格魅力感召每个人——追记青年科技工作者任通》为题推出了青年科技典型任通的感人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反响。
任通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为此专门召开座谈会,缅怀这位身边的青年榜样。本版为座谈会记录摘要。
缅怀我们的好党支部书记
2008年到2009年间,任通同志是带着重病完成五室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现在回想起来他带着病体认真踏实、一丝不苟地为贯彻所党委布置的每一项工作所做的点点滴滴,无不心痛万分。
任通身患重病坚持科研工作,已经很是困难了,可是他对党支部工作却没有一点放松,一心一意想要把支部工作做好。每次所党委安排工作,他都是亲自落实安排,特别是遇到“硬骨头”的时候,他总是说:这件事我来落实。每次在所里看到他都是步履匆匆,他常常对其他同事嘘寒问暖,从他有力的步伐和热情的话语里,我们丝毫看不出他自己正经受着病痛的折磨。
任通十分重视发挥党支部委员和辅导员的作用,遇事都要与大家商量。韩秀文研究员清楚地记得,有一天,任通来与她讨论工作,正说着,任通突然站起来了,头上冒出了汗珠,问他怎么了,他强笑着说:“没什么,我出去喝点水就没事了。”过了一会儿,他就又回来继续讨论。后来才得知,他是后背剧痛的头上冒汗,可他还是坚持工作。他不希望别人为他担心,他总是强忍着疼痛,却展现微笑给我们。
直到2009年11月底,经医生检查发现他的癌细胞已多处骨转移,为了避免截瘫不得不决定12月11日进行颈椎手术,他才离开工作岗位,可此时他还挂念着我们室党支部的工作。手术前他意识到了自己疾病的严重性,为了不影响党支部的工作,他向党委提出了辞去党支部书记职务的申请。12月8日他给韩老师发来短信写道:“韩老师:谢谢你的关心,我一定积极努力,争取早日康复。另外,鉴于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可能将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不能工作,因此我提请辞去室里党支部书记职务,请室里尽快选举委任新的支部书记,我任期内没有完成的工作我已经委托给了张坚、刘老师、石瑛等,衷心感谢韩老师对我工作的大力支持。”同时,他还给几位支部委员发了消息,把党支部的工作详细的安排和交代,保证了我们支部工作的顺利完成。
得知任通的病情恶化后,所党委和实验室李灿主任及全体师生竭尽一切可能来挽救他的生命,为了增强他战胜疾病的信心,党委没有接受他的辞呈,只是请张坚同志代任支部书记。在他病逝前的两个多月里,党委和党支部密切关注他的治疗进展,多次派人去探望,我们与任通及家属通了几十个电话和短信,只要在治疗上有需求,所里马上就找人帮忙。大家的关爱给予了任通很大战胜疾病的力量,他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椎骨的疼痛,顽强地与疾病作抗争,他强烈地希望自己能康复回到所里工作,来报答所、室领导和同志们对他的关爱。12月31日,是他刚刚做完肺部介入治疗的第二天,韩老师和刘秀梅老师代表支部去看他,看着他那么痛苦,不停地咳嗽,每口痰里都有血,韩老师难受的流泪了,可是任通还勉强微笑着安慰韩老师,以后的每次通话,他都说:“最近挺好的,不要担心。”在这段时间里,党支部的几个支委全力做好党支部的总结和评比工作,因为这是任通十分挂念的事。当韩老师在电话里告诉他,我们的研究生辅导员小组获得党委的表扬并代表他介绍经验时,他笑了。就在他病逝的前一周,在电话里任通告诉韩老师:“我这几天挺好的,这样我很快就能回去上班了。”今年2月2日,也就是他病逝的前8天,当他得知我们室党支部年终考评得了“优秀”后,他哭了,哭得很厉害。他说:“10年了,李老师希望我们党支部获得‘优秀’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我们党支部为失去任通这样优秀的共产党员,无不痛惜顿足,痛彻心扉!可以说他就是我们身边好党员的榜样,在他短暂的一生里,用他的实际行动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任通,你安息吧!在你精神的感召下,大批年轻的骨干力量加盟到了我们支部和党员队伍中,每个成员一定要继承你忘我的工作精神,把科研和党支部工作做好,把“优秀”保持下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
任通二三事
我是一个惯于在人前沉默的人,但是说到任通博士,我就不能再沉默了。
2006年1、2月间,我即将获得浙江大学的博士学位,开始考虑我的未来去向问题,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先在国内做一站博士后再说。那时候联系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李灿院士,而任通当时正好是博士后出站留下来给李灿院士当科研助手。李老师让任通博士具体与我联系博士后进站事宜。他主动给我发邮件,详细介绍了该研究组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科研条件、研究进展以及国内外形势等,其中有一句话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并且让我至今铭记,那就是“光伏电池发展形势很好,作为科研人员,值得为之终身努力和奉献!”我登录过这个研究组的网站,了解到他年龄甚小,那时也年仅28岁,为什么一个这样的年轻人会写出这种口号般的句子?我开始对这个人充满了好奇,并且最终下定决心来大连从事博士后工作。
2006年4月初,我来到大连。初见任通是在一间化学实验室里,当时他正戴着护目镜、手套、袖套,穿着白大褂在水槽边专心致志地清洗玻璃仪器。见到我时,他急忙摘下护目镜和手套来与我握手的样子,至今依然清晰可见。他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小伙子,健壮、帅气,他的真诚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开始以博士后的身份与他共同在新成立的光伏电池小组工作。
我看他整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不厌其烦地做着CIS薄膜的电沉积实验,我很少遇见像他这样勤奋的人。他知道我是学电化学的,所以经常和我讨论一些实验上的问题。他跟我讲述了他刚开始做电化学实验的时候闹的一些笑话,比如不知道何为三电极系统(这是电化学里一个基本的系统),我才了解到他原来确实比较“外行”。因为他大学学习的是生物,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研究的是分子筛材料,而博士后的研究方向跳跃更大,从事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研究。我不禁佩服他这种跨专业的勇气,再说由于光伏电池在本组也是一个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工作本身极富挑战性,因此其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品质令我暗自赞叹不已。虽然前期工作是屡战屡败,但他从来不说泄气的话;尽管常常忙得满头大汗,但是笑容却时常写在他的脸上。
2008年夏天的一个下午,那时已过下班时间,大部分人都走了,我也收拾东西朝外走,经过任通博士办公室的门前时,见他朝我招手,示意我进去。我走过去见他正在浏览网页,并将内容下载打印下来。其实他平时几乎没有在网上闲逛,也从不登录论坛,连QQ号码也没有,他总是专心致志地做科学研究。我有些吃惊,他压低了声音跟我说:“你知道吗?我得的是癌症!”我当时一听,简直就懵了。“你不是说只是一个小肉瘤,手术割掉就没事了吗?”原来他一直瞒着我们。他安慰我不用担心,有很多人患了癌症以后,不但治愈了,而且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比如乒乓球世界冠军王楠,曾经得过什么癌症,后来不但治好了,还拿了世界冠军。他说他正在查找这些资料,打印回去慢慢看。一个人到了这步境地,还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实属难能可贵。每次去化疗,他就谎称出差,化疗回来,继续工作,我们根本觉察不出他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化疗后期开始掉头发了,他就戴着帽子来上班,那时我是少数几个知道他病情的人,他一再嘱咐要保密。以至于后来新来的同事总爱拿他的帽子开玩笑,而我每次尽可能地替他把这些玩笑挡回去。这样的事情至今想起,仍然令人心酸。
2010年年初,也就是在他去世的前几天,我去医院看望他。那时他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癌细胞已经扩散到颈部,以至于需要在脖子的位置加戴一副固定套。知道我来了,他在家人的帮助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我向他汇报了最近组里获批的一些和太阳能相关的研究项目,以及光伏小组每个博士后、博士生的工作进展情况,他当时已经不能说话,而且鼻孔里往外淌血,我好几次劝他躺下休息,但是他仍然坚持听完我的汇报,他的眼神里露出了喜悦、欣慰和一种渴望。我知道,他渴望能够回到我们的队伍中来,渴望继续进行他所热爱的太阳能事业。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任通一生敏于言,践于行,有理想,有信念。他身上所闪耀的光辉必将激励着我们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为国家的能源安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施晶莹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503组职工 副研究员)
追忆任通老师
我是2004年来到化物所跟随任通老师进行太阳能电池研究的,此时他来到化物所做博士后刚刚一年。
太阳能电池对于我们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刚到化物所,李老师问他:太阳能这项研究非常具有挑战性,对于我们组和你自己都是一个全新的科研领域,你愿意承担这个困难重重,但是对能源以及人类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吗?任通老师毅然答应并承担了这项课题。从此废寝忘食,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任老师博士期间做的是传统催化,而现在的课题主要涉及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化学、溶液化学合成等方面,学科跨度非常大,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就广泛查阅文献,刻苦钻研,从半导体基础知识学起,把实验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一点一点记录下来,集中成册,成为后来光伏小组非常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由于我们对于半导体领域都是外行,他经常带着我去青泥洼桥五金市场、奥林匹克电子城、长兴电子城购买实验用的电子元件。并跟有经验的老师傅请教。毫不夸张地说,就连怎么用玻璃刀平整地切割玻璃板、电沉积实验中三个电极是怎样摆放的这些今天看来及其简单的问题,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一点一点请教到的。
刚来的时候,我们就在光催化实验室一个角落里进行实验,条件极其简陋,几乎所有的实验装置都要自己搭建。任老师就带领我们一点一点搭建电化学装置、多温区管式炉、光电活性测试系统等。
他经常说:“我们年轻力壮,应该多做点事才能不辜负国家对我们的培养!”
他也知道,光靠自己搭建的仪器进行实验,是达不到工业级电池水平的。所以在这几年中,他不断调研,逐步购进了包括电化学工作站、真空管式炉、真空镀膜机、磁控溅射镀膜机、手套箱、微波消解仪等仪器,为后来能够制备工业级的光伏电池器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他除了经常出差到国内其他太阳能实验室参观请教外,还邀请大工的刘爱民、王德君、杨希川教授为我们授课或互派学生进行交流,邀请葡萄牙的孟立建教授来做访问学者进行亲自指导。
他更以李老师为学习榜样,勤奋工作,每天工作时间从早上8∶00一直到晚上12∶00。
他非常热爱太阳能电池事业,我们取得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他都感到非常兴奋。
我们第一次做出有活性的电池,即使是用万用表测有电压没电流,他都兴奋得很!
虽然刻苦,但是他一点也不觉得辛苦,因为他深深热爱着他的工作,一工作起来就非常忘我,经常能听到他做实验的时候还哼着歌,或者盯着实验,一盯就是一天。
任通老师总是充满希望,充满斗志,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经常对我们说:“太阳能事业任重而道远,必须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永不言败的决心,才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他经常推荐优秀书籍给同学看,比如说《细节决定成败》、《福特传》,以及论文写作方面的书。
他非常注重细节,很喜欢书中这样一段话:“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还有:“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任老师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也是这样严格地要求他自己的。
作为小组负责人,他经常关心我们的实验进度。如果我们有什么困难,他从来都是马上解决,从不拖延。即使留组工作后事务繁忙,他还经常抽出时间指导我们的实验。
此外,他还非常关心同学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在他患病之后。
以下是他2009年5月18日的信,此时的他已经患病一年多了:
“山上光伏实验室同学们,昨天多位老师同学反映山上实验室味道比较大,学习室比较闷。是老师们考虑不周,实验室发展过快,因此出现上述问题,请大家多原谅。
“请大家多注意以下几点建议:
“1. 通风二十四小时不关,保证实验室的味道散出去。
“2. 化学间尽量关门,以保证其通风效果;学习室、真空室白天尽量要开窗,保证室内通风。通风橱如果效果不是太好,则准备重新安装更高效率的。
“3. 请大家留心附近是否有空出的通风房间?可以考虑重新留给大家做学习室。我们也正在想办法在附近找房子。
“4. 每在室内学习1小时左右,就尽量出外活动10分钟,不要久坐。
“每位同学都是国家宝贵人才,我们一起营造健康高效的工作环境。”
这就是任老师的信,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细心和关怀。
任通临终前还坚持在病床上忍着病痛认真修改他的第二篇文章,前后改了十几遍,每一遍都布满密密麻麻的记录。这篇文章凝聚了任通多年的心血,率先使用溶液化学方法制备出铜铟硒太阳能电池,并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任通妈妈说,儿子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在一直大声呼喊,似乎是在祈求苍天让他完成这篇手稿,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啊!!!令人欣慰的是,这篇文章在他逝世一年后得以发表,得以告慰任通在天之灵。
(于睿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 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
追忆任通老师
夏天来了,大连化物所院内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看着月季怒放的花朵,银杏青葱的枝叶,科研工作者忙碌的身影,我禁不住又想起了我们的任通老师,如果他还在,该多好啊!
蓦然回首,和任老师相处的美好时光,仿佛就在昨天……
和任老师有缘认识,是我申请了李灿老师的博士后工作,任老师是我们这一方向的负责人。我在网上看了关于他的简介,发现他才大我1岁, 感觉很是亲切,有时甚至在电话联系时直呼他的名字。虽然还未见面,就觉得他很细心也很热心,觉得和这样的人一起工作应该会很惬意。当任老师得知我从未到过大连,而且还要带着1岁的小孩来面试,就给我发了一封长长的电子邮件,告诉我具体路线,还帮我们订了一间很实惠的宾馆。面试那天,第一次见到任老师,高高大大的身材,长得也帅,说话带着笑,很阳光,像是刚毕业的学生。面试后,任老师特意带我参观了山上的光伏实验室,得知他带领大家从零开始建立起这个光伏小组,而且看到他对各种事情的安排娴熟得当,对我们即将开展的工作充满期待,我对他的尊敬也油然而生,决心加入他们的团队一起奋斗!
任老师由于还有其他事务需要在山下的办公室完成,而且老师们的办公室都在山下。任老师就每天抽空步行二十几分钟到山上实验室来一趟,看看我们工作中有没有需要,有没有问题需要讨论。由于我们的工作刚起步,还比较困难,会有很多问题。但是问题到了他那里,都会变得有趣,困难到了他那里,也变得让你想去解决它。他每次和我们谈话时都兴致勃勃,他对科研工作的那种热爱,让我们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充满了期待。记得我负责的工作在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遇到了瓶颈,很是苦恼。于是,告诉他我的感受,觉得工作太难了,自己有些动摇了,为什么他可以一直保持高度的热情和积极的状态。他告诉了我他一路走来的经历和心理路程,是报效国家的那份凝重的责任心,是振兴民族光伏事业的那份热切的使命感,更是他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的那份执著,让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他的热情和执著深深感染了我,使我一路走来,看到了更多的风景。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次去大连理工大学学习的经历。博士生程士敏在实验上遇到了困难,要去大连理工大学和一个硕士研究生交流一下。任老师说:“我们周六一起去学习吧。”周六的早上,任老师早早就在所门口等我们了,我和程士敏看到任老师有些不对劲。我们说:“我们两个去就可以了,你不舒服就休息一下吧。”他笑着说:“呵呵,昨天晚上睡觉落枕了,没事儿。” 到了实验室,任老师详细询问了他们的实验过程,并和那个硕士生探讨了我们的实验可能存在的问题。他那不耻下问的精神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后来,我们才知道,他那时已经病情加重了,脖子疼是因为癌细胞扩散到了颈部。可是,当时的他,仍然那么风趣,那么积极。
见任通老师的最后一面,是在我们所召开“太阳能-光化学转化中心”成立大会之后,任老师在会上做了精彩报告,之后把我们叫出会议室安排工作,说是他要到北京办点私人事情。直到那时,我还不知道任老师身体有病,更不知道他的病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谁料想,这一次的谈话,竟是永久的离别。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任老师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生。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他的人格光辉却永远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
(高惠平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503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怀念任通老师
2011年清明节的前一天,一早我和王楠去给您扫墓。到了墓地,不知是谁早已经放好了鲜花。我们带来了您的文章——那临终前的遗稿,如今已经由于睿整理出来,并发表在《太阳能与太阳电池》这一国际太阳电池研究科学杂志上。您若在天有灵,这辛勤工作的科学进展得到了专业的认可也是一个安慰。而今,课题组已经发展壮大,搬到了新的实验大楼,成为学子们实现青春梦想的地方,而您却安静的在这里,等着我们的消息。
记得任老师过世时我正在从大连到北京回家的火车上。还准备着一早到了北京去看他,然而车上晚9点,就知道了任老师去世的消息,一夜睡不着。没想到从来都是说自己没事、笑呵呵的、充满干劲儿的任老师会离开我们。他才不到32岁,那么乐观,那么有热情,那么能吃苦的任老师,这怎么可能?
第二天一早到北京,才知道全组的还在所里的老师同学们,和李灿老师一起,都已经由昨晚乘机,午夜到了北京。在医院门口和老师们会合,帮着办些事情,看到任父憔悴的样子和嫂子红肿的眼睛,心情无比沉痛。我们抬着他从医院出来到殡仪馆,泪水一直止不住往下流。任通躺着,那么年轻,那么安宁,病魔也没有战胜他的精神。似乎只是累了,轻轻地睡着了。
大年三十前一天,灵堂里,无数花圈,装点得如此隆重。所领导、老师、同学、朋友和家属一起都来了。我搀扶着任父,自己却哭得一塌糊涂。无数张祝福卡片,几十万元的捐款,没有换回他的生命,走得这么匆忙。
清明前,任通下葬。研究室近百名老师同学自发参加,乘坐两辆大巴车来到大黑石墓园。如几年前为老院士郭燮贤先生扫墓般的隆重。短暂的生命,却凝聚着鼓舞人的精神力量。虽然他的学术生涯太短暂,但是他的精神,会传递给其他的科研工作者,会继续在这里一直存在。
您不善言语,然而每个片段却都闪回在我的脑海里。还记得刚来实验室时,您放下手头工作,手把手教我查文献;记得讨论课题时对我说,“不是要给你一个确定的东西做,而是要你通过摸索和积累,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记得评三好学生时,作为辅助导师您对我说,“你们表现都挺好的,但是名额有限,所以就评了别的组的同学……以后继续努力”;也记得足球赛我们踢决赛前,您说“等到时候给你们去加油!”;也记得当我自己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的时候,您那一如既往的热情鼓励“没关系,肯定会越来越好的!加油!好好干!”
还记得平时一向低调的您,一向不愿意表现很多。听说您歌唱的很好。我来了之后,很偶尔的,做实验的时候会听到您的歌声。当我推门进去,您笑笑,就没有了声音。只唯一一次听您唱歌,是在组里活动时,李老师点名让你表演,您唱了一曲祖海的《为了谁》。浑厚而响亮的歌声是那么的动情!不见平时的微笑,也不是在大家面前的紧张,而是娓娓道来、入情入境,平静而深情。
您犹如一盏灯塔,照耀在面对未来的海上。虽然不动,但却高大而明亮。默默地给我们标注着方向。
“能不能让我 陪着你走 既然你说 留不住你 回去的路 有些黑暗 担心让你 一个人走/我想是因为 我不够温柔 不能分担 你的忧愁 如果这样 说不出口 就把遗憾 放在心中……”
此刻我多想唱这首歌给您。
学生们以后还会来看您的。
(肇极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7级博士研究生)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zqb.cyol.com/html/2011-07/04/nw.D110000zgqnb_20110704_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