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连组轩 发布时间:2015-03-06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近年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以集聚高端人才,发挥人才引领作用为先导战略,通过创新人才机制,打造以两院院士为龙头,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队伍,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先后荣获“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国科学院“人才工作先进集体”和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荣誉。
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不拘一格引人才
化物所成立了由所领导牵头、相关管理部门参与的人才引进工作小组,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设立了20万元/年的室主任基金,设置“人才工作奖”,并对各研究室人才工作进行考核。创新引进方式,通过检索高水平科技论文作者,汇总来访学者、海外校友、出站博士后等信息,建立人才信息库,供科技专家遴选引进对象。在科学网连续发布招聘岗位,开设专栏宣传,发布引才信息。强化配套支持,在引进人才回国前,提前启动科研项目申请、仪器设备采购、实验用房安排、配偶工作推荐、子女入学入托等事宜的安排,解决后顾之忧,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保障体系。
创新人才发展管理机制,敢为事业用人才
近年来,化物所根据科技活动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实践人才使用“三项制度”,建立有利于骨干人才成长的使用机制。实行“竞聘上岗”制度,对岗位进行科学管理,竞聘上岗做到三公开:竞聘岗位公开,竞聘程序公开,竞聘结果公开,坚持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重要标准,不唯资历,不拘一格,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同时,打破人员管理“坚冰”,实施管理人员退出机制,促进更多中青年人才加快成长,目前,所内研究组组长平均年龄为43.5岁,最年轻的任组长时仅28岁。实施研究组集群制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组建研究组集群,使优秀人才在团队发展中得到培养和提高。面对重大工程化项目研发中凸显的问题,化物所围绕甲醇制烯烃等重大项目实施研究组集群制度,由领军专家作为学术带头人,选拔潜力巨大的青年人才担任研究组长,统一调配科研资源,发挥团队作战优势,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和综合竞争能力,目前所内已成立5个组群,17位优秀青年人才走上组群组长岗位。
强化人才成长培养机制,千方百计育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是研究所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化物所积极搭建平台,拓展空间,强化培养,不断加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两个梯队”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搭建“三大平台”助推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梯队建设。设立18个创新特区研究组,鼓励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术带头人勇挑重担,快速成长。要求现任组长年龄超过50岁的研究组必须设置副组长岗位,已聘任副组长27名。实施“三大举措”助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梯队建设。首先,在应届博士毕业生中选拔品学兼优、科研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毕业生。其次,加大选拔优秀青年博士入所工作,设立专项科研基金,入所一年后通过考核者享受20万元住房补贴。再次,大力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加对博士后的经费投入,定期召开工作报告会,鼓励博士后科技创新,特别是为吸引优秀博士后入站,专门设立了期限为5年的优秀博士后奖励基金,每年100万元,奖励标准为每名优秀博士后每年10万元,期限2年。
经过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化物所的人才队伍建设不断走上新台阶,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大连化物所拥有两院院士13名。2014年1月,张存浩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5年1月,刘中民研究团队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张东辉研究团队态-态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和孙公权研究团队的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材料应用基础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www.zuzhirenshi.com/dianzibao/2015-03-06/3/ebc92fb0-dd9b-451a-aeb0-31f98cc78b1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