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倪思洁 发布时间:2015-03-17
来源:中国科学报头版头条
编者按: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年,也是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要求的实际行动,也是实现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兵分数路,深入到中科院各基层院所,实地采访并真切感受了这些单位在纪监审工作中好的做法与经验。本报从今天起,陆续刊发记者发回的这方面的报道。
50年前,23岁的韩秀文进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化所)工作;如今,身为研究员的她从博导位置上退休已8年。
但这8年她一直没闲着,因为被返聘回所里,她带学生、做科研,继续在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组工作。2009年,她加入了一个令她干得更起劲儿的组织——大连化物所学风道德委员会。这是中科院系统里第一个对全体科研人员开展学风道德管理的机构。
这些年的工作给韩秀文的一大感受是,学术不端问题,要扼杀在摇篮里。
其实,这不仅是她的感受,更是大化所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在努力的方向。
所有研究组被抽查个遍
作为学风道德委员会委员,从2010年至今,每年9月前后,韩秀文都要精心为大化所的新人们准备“第一堂课”。她最近一次报告的主题是“学风建设与规范实验记录”。
在大化所,热心于学风道德建设的人不只韩秀文一位。该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王华也连续担任了两届学风道德委员会委员。他告诉记者,学风道德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术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中的部分委员组成。他透露,学术委员会里科研做得好、平时说话冲、敢于挑毛病的委员,还有咨询委员会里退休后关心研究所发展、有工作热情、对学术不端行为有很好判断能力的委员都是学风道德委员会委员的“选拔对象”。
“王华们”一直做的,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早在2006年11月,大化所就颁布了《科研成果原始数据核查暂行条例》,每年年底都会对上年度的成果和论文进行抽样与核查。工作组最初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但因为科研方向的差异,部分研究组发表文章多、影响因子高,因此最初几年,被抽查的研究组都集中在较小的范围内。
“为此我们修改了抽样方法,以确保公正公平,最终用不到5年的时间,就把所里所有的研究组抽了个遍。”王华说。2008年所里根据实际情况又对数据核查条例进行了修订,使制度更加合理可行。
功夫在平时
现在,背靠青山、面朝大海的大化所,又迎来了一年中科研的开局之时。
在该所星海二站园区里,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的红色大楼醒目而巍峨。在副研究员张洪章的实验室中,记者看到了桌面上一摞摞黄色牛皮纸封面的实验记录本。一本本50页厚的记录本上,几乎每一面都工整地标注着实验时间、目的、方案、仪器、步骤和结果等详细内容。
原来,这些笔记是原始数据核查的重要凭据。“我在博士期间,论文就曾被抽查到,我身边的很多人也都被抽查过。”刚刚迈上科研岗位的张洪章告诉记者。
“通常一位学生在博士在读期间能填满3到4本这样的记录本。”韩秀文说,实验者需要严格按照《大连化物所实验原始记录管理办法》记录,特别强调要记录所有样品表征和反应结果等电子版原始数据的保存路径,便于追溯原始数据。
“原始数据核查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大化所储能技术研究部部长张华民说,由于平时的实验原始数据完整详细,研究部不必再为数据核查而“临时抱佛脚”。
据悉,除了定期组织核查各研究组科研成果的原始数据外,2011年,大化所还专门针对即将发表的论文制定了《大连化物所科技论文发表前审查规定》。要求在每篇论文发表前,通讯作者和研究组长必须对论文中实验数据等进行审查,每个作者签字确认,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摸索中创新
为避免学风道德建设干扰日常科研工作,大化所质量处处长、学风道德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肖驰带领着办公室成员想了不少辙。
“比方说,我们从学风道德工作相关管理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加入委员会办公室,让委员会办公室成员与研究组联络沟通;在数据核查等工作开展前主动与研究组组长沟通确定时间,希望组长们能参与其中,并将所里重视学风建设的信息传递下去。”肖驰说。
随着研究所职工、学生越来越多,学风道德建设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学风道德建设永远不会画上句号。”王华表示,当下学风道德建设的成效并不代表未来绝对不会出问题。在他看来,要保证学风纯正、成果真实,在制度建设、道德教育、监督管理的同时,还需要一份坚守。
现在,大化所老一辈科学家如已过古稀之年的韩秀文在坚守,中年科学家如王华、肖驰等人在坚守,而刚刚走上科研岗位的青年科学家如张洪章等人也在坚守。在这份坚守中,大化所的科研学风道德建设将迈上更加坚实的征途。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2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