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小芳 发布时间:2016-01-09
来源:大连日报
昨日,我市共有10个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其中我市科研单位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有4项,大连化物所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及应用”,大连理工大学的“高性能铜合金连铸凝固过程电磁调控技术及应用”、“大型结构光纤传感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同步采集装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大连化物所的“分子尺度分离无极膜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分离与催化性能研究”获自然科学二等奖。这些研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了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大型结构光纤传感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同步采集装备”由大连理工大学李宏男教授主持完成,该发明以结构安全监测首选传感元件——光纤传感器为研究载体,历时10年科技攻关,打破了国外相关技术壁垒,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装备,建立起了光纤传感监测的成套技术体系,突破土木、力学、光学、信号、微机电系统等诸多难题。项目共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主编完成我国结构安全监测领域第一部国家行业标准和主编安全监测基本术语国家规范各1部,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70余篇。项目完成了系列创新,技术装备已得到批量应用,包括世界最大跨度弦支穹顶结构——大连市体育馆等重大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高性能铜合金连铸凝固过程电磁调控技术及应用”由大连理工大学李廷举教授主持完成,该研究利用电磁和高能同步辐射成像技术,实现了连铸过程合金凝固行为和溶质传输的电磁调控。发现了大电流致枝晶尖端分裂及磁场诱发柱状晶-等轴晶转变现象;建立了世界第一条非真空下Cu-Cr-Zr合金水平电磁连铸生产线,成品接触线平均抗拉强度610MPa,导电率79.85%IACS,在国内外报道中最高,京-沪高铁2010年在冲高段列车速度达到486.1km/h,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所用接触线是本成果产品;发明技术还用于锡磷青铜板带水平连铸和大直径黄铜合金棒的水平连铸,改善了铸坯的元素偏析,提高了成品率和生产效率,已建成十余条水平电磁连铸生产线。高性能铜合金是交通、通讯、航空航天等领域重大工程的必用材料,其制备过程中的成分、组织和缺陷控制是国际铸造界的难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分子尺度分离无机膜材料设计合成及其分离与催化性能研究”项目由大连化物所杨维慎、李砚硕、王海辉、熊国兴、林励吾等人完成。反应和分离是化学工业的两大基本过程,二者的集成强化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课题。该项目设计合成了具有分子尺度分离性能的无机膜(透氧膜和分子筛膜)新材料,即提出了透氧膜材料优化设计原则,解决了渗透性与稳定性相互制约的关键科学问题,引领了国际透氧膜材料研究方向;微波合成分子筛膜解决了分子筛膜无缺陷合成的科学问题,获得了具有分子尺度分离性能的分子筛膜;发展了无机膜在能源领域中应用新过程;实现了膜分离过程和催化过程在膜反应器中的耦合,为开拓分离-反应过程耦合以及反应-反应过程耦合提供了新思路。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原创性地开发出全钒液流电池离子传导膜、电极双极板、电解质溶液等关键材料,创新性地突破了高性能电堆和大规模储能系统设计集成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发明和创新成果。该项目完成了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工程应用,从关键材料到系统集成的发展过程,是全球唯一掌握了完整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全产业链的团队。该项目的第一完成单位为大连化物所张华民研究团队,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为第二完成单位。该项目共获授权发明专利28件,2008年完成国内首套100kW系统的示范应用,2012年完成世界最大规模5MW/10MWh全钒液流电池商业化示范系统,技术指标和工业化进程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完成20余套应用示范工程;领军能源行业、国家及国际液流电池标准的制定,起草了3项行业标准,5项国家标准和1项国际标准;对推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普及应用,实现节能减排重大国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规模、长寿命、高效率、低成本的储能技术是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普及应用及智能电网建设所急需的核心技术。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因其使用寿命长、储能规模大、电池均匀性好、安全可靠、应答速度快、环境友好等突出的优势,成为规模储能的首选技术之一。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szb.dlxww.com/dlrb/html/2016-01/09/content_123100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