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 打通“最后一公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6-08-06)

  记者张棉棉、贾铁生 安徽台记者张建亚  发布时间:2016-08-06

  来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之声特别报道“改革调研行”,今天播出第六篇《科技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16-8-6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7000万,研发人员超过500万。然而,过去,科技成果更多只能与学术挂上钩,高高在上的产品与市场很难接轨。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解释说,科研机构、高校科研人员的动力可能是和他的职称或者其他的奖励有关系,但是对于转化方面原来的要求却不太明确,而且转化之后的收益和对他工作考评的权重也不够,这成为此前科研成果转化不足的重要原因。

  王志刚:他们过去更多的是考虑到如何发表论文,在什么期刊上发表以及这个科研结果是否获奖。对老师的评价是拿到了什么样的课题,这个课题的质量和课题经费的数量,实验室的成果出来了,科技界同行也认可了,他认为就可以了。

  近年来一系列体制机制以及人才方面的改革,包括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奖补政策等,逐渐为高校科研成果松绑,让这些成果更多的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长速度达到10.2%,占GDP比重12.1%,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各类高端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犹如巨大的磁场,正源源不断吸引各类创新资源集聚。

  在铜陵市,国内集成电路封装设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三佳公司正在调试即将投入市场,这在国内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企业与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的自动化研发团队协同创新的成果。

  铜陵三佳山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正龙: 像这样的一款设备,就是过去按照我们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所研发的话,一般要4到5年的时间。目前,我们在这个皖江信息发展中心的这个支持下,两年时间就可以投入市场。我们预计可以节约这个研发支出的40%左右。

  产研对接,使企业可以对市场号脉更准,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国内能源消费结构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所长助理、科技处处长蔡睿表示,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需求,近5年来,所里有50多项科技成果得到规模化应用,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亿元。其中,以甲醇制烯烃技术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带动和引领了我国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蔡睿:这套技术和其他技术不一样的是,我们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国外的公司和我们来竞争,他们把价格压的很低。因为咱们国家缺油少气,只有煤,煤制烯烃这一块在目前的情况下,他的运转和利润都是非常好,而且这些工厂的建设都是非常的标准化,包括整个的环保做的都是非常的好。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吕薇看来,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所碰撞出的火花,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也能再度引发创新的热情。

  吕薇:创造良好的平台,促进科研成果,甚至世界前沿的科研成果在本地的转化和产业化,这样来促进全社会的创新能力提高。

  为了进一步帮助科技成果尽快转化,国务院近日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说,将多管齐下,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从供给、需求和服务端同时发力,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王志刚:要以提高生产力、以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的竞争力为出发点,调动全社会特别是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主要着力点来做这件事情,这样就需要成体系进行部署,这在转移转化行动中,我们根据法律、规定,我们做了。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china.cnr.cn/news/20160806/t20160806_522897496.shtml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