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科技、科协界别两院院士委员谈科技创新: 突破“卡脖子”问题 基础研究需持续发力(中国政协网2019-03-11)

  来源:中国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9-03-11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 王硕)“‘两弹一星’元勋们解决了那一代人面临的最大‘卡脖子’问题,是让国家站起来的有功之臣;新时代振兴基础研究的历史重任摆在了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面前,我们应该担负起让国家强起来的重任。”3月10日,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出庄严呼吁时,会场响起了如潮的掌声。这掌声中,蕴含着认同、决心,更是满满的期待。

  重视基础研究,是两会科技界关注的日久而弥新的话题。今年两会上,呼声尤为强烈。

  “近期的中美经贸摩擦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一个国家的‘痛点’,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究其原因,直指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饶子和说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加强基础研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

  “加强基础研究,要营造让科技工作者能够长久潜心科研的环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对目前一些现状十分忧虑:我国大量年轻学者为了生存,到处申请项目,“一年磨十剑”。他有些调侃的说道,那些成果“远看‘芝麻开花节节高’,近看‘一节更比一节糟’。”

  赵宇亮认为,对基础研究,国家需要提高稳定支持的比例,让科学家腾出时间去琢磨、腾出时间去推敲、腾出时间去头脑风暴。“如果能让科技工作者们一辈子钻研一件事,我国科技界才会重新出现真正的‘大师’。”

  “提高各方对基础科学、对科学家作用的理性认识也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尊重和理解基础研究的规律。”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时常需要回答一些颇为“尴尬”的问题——

  “总有人问我,研究数学有什么用?又产生不了什么经济效益。”

  这时周向宇总会向他们讲述这样一些历史——2000多年前,古希腊大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发现了双曲线,他的发现最初并没有什么应用价值;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这可以应用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而就是这一度被认为“无用”的东西,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成为了物质文明的基础。

  “从科学史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基础科研成果是为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而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的实用;但经过较长的时间跨度后,会被发现应用的空间并造福人类;而且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其中‘无用之用’科学体系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种‘用’。”

  “对待基础研究,国家和相关主管部门都应该有耐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从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方面出发,“除了给他们一个宽松的氛围,还要重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技能,重视‘宽口径’,这样才会逐步产生原创性的创新思想。”

  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投入也是委员们的共同呼声。“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R&D(研究与开发支出)经费的比例的这一比例十几年都徘徊在5%左右,2018年也只有5.6%。作为加强基础研究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指标,建议结合国情,今年将这个比例提高到10%。”饶子和说。

  面对长期以来中国基础研究主要由中央财政投入,企业和社会积极性尚未调动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近一两年发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有更多的企业家愿意跟国家一起支持基础研究了”。潘建伟建议,在实施一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时,可以通过组建体量更大、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来做科技创新,同时吸纳企业方面的积极要素来开展这方面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红杉资本中国创始合伙人沈南鹏就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在基础研究的资金支持上,除了政府的稳定支持,民间资本应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他认为,“要鼓励民间捐赠,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企业家拿出资金支持基础研究,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国家排忧解难、作出贡献。”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www.rmzxb.com.cn/c/2019-03-11/2308429.shtml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