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重情重义的科研所(《中国科学报》2019-04-30)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04-30

  ■徐光荣

  我的文章题目本来有些长,我觉得惟其如此,才能将我对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化物所)的印象说得清晰。

  而此刻,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绝:“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突发奇想,照猫画虎摹拟几句想送给化物所:“惜别星海十余载,樱花频送挚爱情。渤海湾水深千尺,不及大化伴我行。”

  化物所在我的心中分量很重,这源于化物所人重视两个字:情与义。

  记得2005年12月,化物所原办公室主任冯埃生专程从大连赶到沈阳找到我,邀我为化物所老所长张大煜写传。那时,老所长已辞世十七八年了,为何化物所人对他这般上心?

  待我来到位于大连星海广场附近的化物所进行深入采访,与张存浩、楼南泉、卢佩章、王建业、郭永海等几十位老院士、老领导、老同志促膝倾谈,并走访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后,发现张大煜院士果非凡人。1916—1989年,张大煜院士一生跨越了中国现当代史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亲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见证了中国从受人欺凌的苦难岁月到繁荣昌盛的历史巨变。而他本人投身化学科研事业50余年亦功绩赫赫,尤其在催化研究中,不仅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表面键的新理论,而且在应用研究中也为国家创造了世界领先技术,在中国化学界堪称翘楚。特别是他担任化物所所长期间开创的学术民主、严谨治学的传统已成为化物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带领老一辈科研人员开拓的重要学科为研究所乃至国家相关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培养和扶植的科研骨干,已成为研究所乃至全国相关学科的带头人,先后有近20位进入两院院士行列,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财富。

  饮水思源,化物所人有情有义、重情重义是值得珍视的文化传统和财富。恰如我到化物所后见到的第一位领导,文静而稳重的党委副书记包翠艳所说:“在科学院倡导的创新文化建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张大煜所长所留下的精神财富,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都是推动研究所发展前进的动力……”

  重什么情?重什么义?在我投入写作《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传》的日日夜夜,对此有了不断深入的体会。这“情”字中内涵丰盈而厚重,师友情,同志情……而首当其冲的是爱国情。我了解到,在化物所,包括张大煜、张存浩、郭和夫、陶愉生、侯祥麟、范希孟、刘静宜等,都有国外名牌大学的学历,但他们学成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却都毅然回国,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与生活条件,投入到祖国科研事业之中,这不是爱国情的生动表现吗?

  至若师生情、同志情,张存浩院士的一席话说得最为中肯。他说,我们敬爱的老师张大煜“伟大的人格和学风,温文尔雅,为人谦和,对年轻的一代,他是亲切忠厚的长者,热情地关心着每一位青年……完全当得起‘一代宗师’”。

  采访满头漂亮白发、这年81岁的卢佩章院士时,特别让我动情,他拿出一本自己精心编制的摄影画册,向我展示他发表于《东北科学通讯》1951年12月号上的学术论文《水煤气合成石油用沉淀铁触媒常压性能试验》,其中一页是他和论文合作者陶愉生、钟攸兰、康坦等同志在张大煜雕像前的合影。卢佩章说,这个研究项目是在张大煜所长提出并指导研究下完成的,但在1956年中国科学院评选首届自然科学奖时,他却断然拒绝在参研名单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在项目获奖后,又断然否决了给他奖金的意见。这种高尚风格,一直为卢院士与研究所的同志们所牢记和推崇。

  这也使我想到了“义”。词典中对“义”的解释是:公正合宜的道理。与“义”字组成的词语,大多带有正能量,道义、信义、义气、义举、仗义……李大钊的著名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的“道义”是与“担当”紧紧相关联的,它使人想到责任感、承担与奉献精神。而张大煜和化物所老一辈科研人员恰恰很好地实践了这个“义”字。“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他们为国家创建了石油煤炭化学研究基地,为“两弹一星”的成功不断贡献,开拓了色谱学、分子反应动力学、化学激光等一系列我国科研发展急需的新领域……正是张大煜和化物所科研人这种敢于承担的创新精神,使我找到了写作张大煜传的精髓,继而用90个日日夜夜完成了30余万字的传记文稿。记得我在该书的后记中写下这样一句发自内心的话:“大连化物所为推动中国科研事业发展做了件功德无量的事,我也觉得自己做了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传》出版了,并在化物所召开了纪念张大煜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暨新书首发式,邀请我到所参会。我觉得这件事似乎可以画上个句号了。

  但出乎我意料的是,重情重义的化物所人并没有“人走茶凉”,而是一直记着我这位帮助研究所做了点事情的新朋友。不久,所办又邀我为宣传张大煜的专题片撰稿;邀我为所报撰写纪念张大煜的文章;不久,又邀我再赴化物所,到所里举办的文化讲坛上向研究生们作关于张大煜学术生涯的学术报告;2009年化物所60周年所庆时,邀我与所歌的曲作者铁源赴所参加纪念盛会……这一切,使我倍感亲切,感受到一股股融融的暖意。

  我一直关注着化物所,为化物所的一项项科研新成就而高兴,我还想为化物所再做点什么,为化物所蒸蒸日上的科研事业尽点绵薄之力。2010年中国科学院编辑《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化学卷》,邀我写张大煜的学术纪传,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并很快完成;张存浩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从《新闻联播》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为他颁奖的场面,由衷感到欣慰,随即与他通话表示祝贺,并作了补充采访,及时写出一篇报告文学在我主编的《辽宁传记文学》上发表。那一刻,我甚至想,若身体条件允许,再为张存浩写本传记……

  我也真诚地希望分享重情重义的化物所在新时代科技创新道路上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果,祝愿化物所以70年所庆为新起点,在向科技高峰的进军中创造更大的辉煌!

  作者简介:

  徐光荣,1941年生于辽宁辽阳,国家一级作家,文化学者。辽宁省作家协会顾问,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4/345628.shtm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