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精益求精做科研 春风化雨育新人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2-24

  ■张丽华

  时光荏苒,从初识恩师的高山仰止,到仰慕恩师的高屋建瓴,到钦佩恩师的虚怀若谷……转瞬间已和恩师张玉奎院士相处了近25个春秋。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我回忆和学习的事情太多太多。

  1995年,当我作为研一的学生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基础课时,恩师就建议我要充分利用那里的条件多学习生物化学的知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在恩师指点下那一年跌跌撞撞的生化学习,为我日后进入蛋白质科学领域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1996年,我回到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进入论文实验阶段。

  那时恩师还兼顾所里的管理工作。虽然不能每天在实验室里见到他的身影,但在下班后、周末、节假日,他总能抽出时间和我们讨论最新的科研动态,了解我们的实验进展,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当时我就很纳闷,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精力处理那么多的事情。1998年,恩师重新回到实验第一线,创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组——404组。

  一切从零开始,恩师全程参与了实验室的设计、试剂的采购、仪器的装配……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哪里是一位年近花甲的长者所能负荷之重。即便如此,他依然每天“笑傲江湖”,让我们的团队很快进入了高效运转和高效产出的状态。

  随后发生了一件让我感动且受益终生的事。当时我已是博二的研究生,在新成立的团队中也称得上是师姐了。把我留在身边,帮他协调更多组里的事情合情合理。但当一个赴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从事博士生联合培养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恩师毫不犹豫地让我远赴德国。

  虽然我只是课题组里的一个小兵,但我的离开又让恩师增加了更多的牵挂。临行前,他交给我一个当时并不常见的IBM笔记本电脑,告诉我到那里工作用得上。就是这个电脑,帮我日后在异国他乡完成了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博士论文的撰写。

  在德国,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利用国内还很少见的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仪进行蛋白质的定量分析,而且学会了如何和外国同行交流,如何学习他们的科研理念。这些对我日后的成长都是宝贵的财富。

  2000年,我回国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恩师又推荐我到日本从事博士后研究。

  在日本,我开始把更多的在研究生基础课上学到的生物化学知识,转化到独立开展的科研工作中。

  当我还在为如何实现DNA快速分析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我珍爱的404组已经开启蛋白质组分析新方法研究的新纪元。日本实验室的同事听闻国内实验室研究生让我帮助查找利用色谱—质谱分析蛋白质组的文献时,都大吃一惊。因为那时人类基因组测序刚刚结束,很多人的眼光都盯在如何解读这本“天书”上,他们没想到居然会有人去分析比DNA更直接执行生命活动的蛋白质。

  正是恩师在科研上的高屋建瓴,使得20年前研究团队就关注蛋白质组分析新方法,并能在这个领域中持续占有重要位置。

  2003年3月,我在日本实验室的第一份合同到期,我的博士后导师马场嘉信教授建议我再续签3年的合同。

  当我惴惴不安地和恩师商量的时候,他沉思片刻说,“回来吧,蛋白质组分析也需要人。”于是,我放弃了日本的高薪,毅然回到了我离开已久的家——404组。

  回来后,当我听到恩师轻描淡写地讲起学生因为不知道生物样品不能长时间在室温放置而导致蛋白质分离时峰越来越多,我心里十分难过。新组创立5年来,恩师不仅在学术方向上高瞻远瞩,为课题组的发展定位呕心沥血,还要处处在细节上把关。这是对科学有着怎样的热爱和执着,对学生有着怎样的关心和呵护,才能让一位花甲老人在科研一线孜孜不倦地付出和奋斗。

  2003年年底,听闻恩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流下了眼泪。这其中有高兴的泪水,更有感动的泪水。

  恩师当选院士后并没有徜徉在荣誉殿堂,相反他更忙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的第二天,不顾所有人的反对,坚持去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他这种敬业精神时刻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行。

  当恩师敏锐地洞察到蛋白质组的定量精度会是制约该领域发展的重要问题时,他先后花了两年的时间组织专家多次论证,准确把握了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当我们准备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申请书时,他和我们逐字逐句地讨论推敲直到凌晨。在恩师的倾心指导下,我们不仅顺利获得了项目的支持,在结题时还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恩师不仅于我,于每一个学生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他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我们的组会,和学生讨论实验的每个细节;他会耐心地告诉我们用线速度代替体积流速,能更准确地反映色谱的保留规律;他会在我们每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点燃我们心中希望的火种;他会在组里每次庆功会上,从家中拿来红酒,和我们开怀畅饮……

  千言万语,诉不完与恩师相处的往日今朝。万语千言,写不尽对恩师教诲的感恩怀德。

  作者简介:

  张丽华,女,1973年9月出生,2003年4月至今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研究员。从事分析化学研究。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2/352266.shtm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