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第1版 要闻
发布时间:2022-12-13
楼南泉 大连化物所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孙丹宁
回忆起第一次见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楼南泉时的印象,作为学生的王秀岩和刘建勇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亲切。
这也是许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然而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却以单薄的身体扛起了满足国家众多需求的重担。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些成就如同“勋章”,陪伴着楼南泉走过了沧桑岁月,历经了50余年的科研变化。
2022年12月13日,恰逢楼南泉百岁诞辰,谨以此文纪念他为科研付出的一生。
一路北上,开启一辈子的事业
楼南泉1922年出生于杭州。他的祖父是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博士,外祖母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硕士。在书香气濡染的家庭氛围中,楼南泉从小就接触到先进的思想,并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
1946年,从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的楼南泉立刻被南京永利公司合成氨厂化学研究部聘用。该公司有开创联合制碱法的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楼南泉就在这里从事有关氨原料气的化学研究。
时间转眼来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春天。楼南泉秉持着浓厚的报国情怀,准备报名共产党组织的南下工作团,投身于解放工作。去之前,他到上海和弟弟商议,恰巧碰到了弟弟的同学雷天岳。
雷天岳是后来大连理工大学“建校元老”之一,在国内较早提出了试行学分制,倡导第二课堂、第二学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时的雷天岳正在为创办大连大学“招兵买马”。得知楼南泉要南下,他立刻劝说楼南泉加入大连大学。因为目前的建设急需大量知识分子,楼南泉到这里工作将会大展宏图。
楼南泉被打动了。专业的契合和报国的信念让他毅然决定告别美丽的江南水乡,北上大连,开启全新的研究生涯。
现在从上海到大连,坐飞机仅需约两个小时,但在当时,只能乘坐火车,其间还要转乘好几次。
楼南泉等人刚到火车站,就遭遇了敌机扫射。一行人赶紧踏上火车,从天津中转前往大连。但刚行驶到大虎山,又遭遇了台风,铁路中断,他们只得返回天津继续等待。可是这场台风“旷日持久”,铁路迟迟没有打通,不知道还需要等多久……水路成为楼南泉等人到达大连的最快交通方式。于是,他们改乘小艇,终于在风浪中颠簸了40天后抵达大连。
这几十天风雨飘泊中的疲惫,在到达大连大学以后就不见了。这里有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张大煜先生,对科研的追求使得楼南泉没有片刻休息,就跟随张先生走进了尘封已久的资料室。
不久后,这里就转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楼南泉也在大连扎了根。
“可以说,这里开启了他一辈子的科研事业。”刘建勇说。
数载艰辛,为分子反应动力学“开疆扩土”
楼南泉来到大连工作后,当时的中国正遭遇石油危机,石油资源短缺,而国际上的经济封锁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发展速度,开发人造石油事不宜迟。
楼南泉和张大煜等人立马挑起重担,开始攻坚克难。经过几年的努力,团队成功研制出了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满足了国家的急需,并且为石油的自给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储备。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楼南泉又一次临危受命,合作主持了固体火箭推进剂燃料和配方的研究,为国防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并获得了国防科工委荣誉奖。
除了承担国家的科研任务外,楼南泉还用敏锐的洞察力为国内分子反应动力学打开了一扇大门。
当时国内的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一直是一片无人开拓的荒岛。楼南泉却在此时举起手中的“箭”,勇敢瞄准了这一靶心。他相信该领域在国内一定会有大的发展前景。
“1977年,正在考研究生的我第一次见到楼南泉老师。”王秀岩说,“在一个学术交流会上,我说对微观分子反应很感兴趣,楼老师特别高兴。当时,我国的基础研究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国内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楼老师说他准备开辟一个新的实验室,我表达了加入的意愿。”
楼南泉立马在大连化物所着手组建国内第一个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成为了敢于“吃螃蟹”的一代。
但当时基础科学研究薄弱,空空如也的实验室、空缺的仪器设备……这些都给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楼南泉的决心从来没有动摇过。“他觉得,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就一定能跻身世界前列。”王秀岩回忆这段奋斗岁月时说。
面对国内仪器水平与国际仪器水平的巨大差距,楼南泉第一时间准备自己动手搭建一台高水平仪器。仅用了四五年时间,团队就搭建起了国内第一代分子束反应实验装置。该装置为后来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内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实施了基础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为使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快速发展,已经花甲之年的楼南泉频繁往返于各个城市之间,奔波于海内外,为筹建重点实验室添砖加瓦,获取更多经验。最终,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楼南泉任筹建组组长,该实验室于1992年通过了国家验收。
1991年,楼南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从二十余岁的青葱少年到年近七十的白发老人,身份上的转变并没有影响楼南泉,他还是每天照常上下班,将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热爱的科研事业。
一生奉献,内心坚定不惧前路坎坷
楼南泉在科研上的成就让人为之赞叹,但真正引得无数学子追随的,还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楼先生是个坚毅的人,认定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刘建勇说。
楼南泉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工作状态,同事和学生很少见他利用业余时间出去放松,都泡在实验室里。
20世纪80年代,楼南泉和王秀岩等人一同去美国参加学术会议,当时国内迪士尼等大型游乐场十分稀缺,大家都想在美国体验体验,但楼南泉立刻拒绝了,他想把这些游玩的时间都用在实验室内,也许能有新的科研进展。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下,他终于同意转一转,但不过是用半天时间走马观花了一番,就立刻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实验室。
“他这一辈子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科学实验。”王秀岩感慨道。
如果说十年如一日地科研报国、发展分子动力学体现了他在工作上的信念,那么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则反映了他坚毅的品格。
从江南水乡千里迢迢到大连追求科研梦想,道路应该是十分艰辛的,但是谁也没有从楼南泉嘴里听过一个“苦”字。他积极适应着这次“北迁”,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大连人”。提到楼老师最喜欢的食物,大家脱口而出“老板鱼炖豆腐”。这样一道大连家常菜成为了楼南泉的标签之一,也印证了他为适应生活做出的努力。
提到楼南泉的爱好,王秀岩立马说道:“楼老师喜欢听音乐和下厨,尤其喜欢听贝多芬。”他们到老师家里拜访的时候,楼南泉总是要“露一小手”,不一会儿,一桌色香味俱全的江南佳肴便到了桌上。伴随着悠扬的古典音乐,大家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开始用餐。
楼南泉办公桌上的东西永远摆放得整整齐齐,十分有规律,衣服也始终干净利落。
楼南泉在对待学生时也有“独家秘籍”,那就是“张弛有度”。平常学生有什么想法,他都十分支持,帮助学生整理好大量的资料让他们放手去做。哪怕最后做错了,楼南泉也从来没有批评过他们,而是拉着学生坐下来,一起讨论接下来该怎么办。
领导、同事或者学生来家中探望,楼南泉都会将他们送到门口,不会因为身份而区别对待。
但另一方面,他又是严谨认真的。他常常出现在实验室中,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每一篇论文他都会仔细查阅,认真修改,哪怕学生在文章中用错一个符号,楼南泉都会将其标注出来,督促学生改正。
20世纪80年代,楼南泉培养出大连化物所第一位,也是国内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目前,他的不少学生仍活跃在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并已成为该领域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楼南泉还是一个党性很强的人,每次发了工资总会第一时间就拿着工资袋下楼,向组织递上自己的党费。即使是耄耋之年,但凡是党委组织的各项重大活动,楼南泉都会积极参加。他日常的口头禅就是:“我们都是共产党员……”
“人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国家有13亿人,一个人的进步也是进步,哪怕我只是一滴水、一粒沙,这也是我应该做的。”楼南泉曾说。他的拳拳报国之心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分子反应动力学界耀眼星河中的璀璨明星。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2/12/372348.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