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布时间:2023-03-09
“能源是现代社会文明的物质基础,是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中民在全国两会期间带来的提案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疫情、大国博弈、地缘冲突等突发事件频繁冲击与科技进步、经济转型等因素相互叠加,使得世界能源供需格局和安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主要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能源安全和能源国际合作战略。”
面对诸多挑战,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开展能源国际合作?又应如何制定合作战略?刘中民给出了他的答案。
应推进全球命运共同体下的能源国际合作
在刘中民看来,能源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能源问题也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范围内能源结构正处于从高碳向低碳和无碳过渡的新旧能源更替关键期,能源革命、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与人工智能等因素相互叠加促进,正形成新一轮全社会系统性变革大潮。
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系统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能源问题面临着更为复杂、更为严峻的挑战。在守牢能源安全底线、保障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前提下,应积极地推进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能源国际合作。
为此,刘中民建议,应加强能源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促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加强能源战略研究,加强能源基础研究以及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加强氢能、储能、核能、智慧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外相关优势单位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通过技术合作与经验借鉴,主动融入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网络,推动我国自主优势清洁能源技术与产业输出。
依托“一带一路”发挥能源伙伴优势
刘中民指出,一直以来,我国基于化石能源资源禀赋,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煤化工与天然气化工同属于碳一化工,技术具有类似性。因此,在天然气转化利用方面有很大的国际合作潜力。
“中东地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拥有大量的天然气资源,也有很好的太阳能资源,是合作的重点方向。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合作还有助于带动我国成套技术和装备出口,实现合作共赢,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于此,刘中民建议,应以“一带一路”为依托,深化能源国际合作。积极发挥“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对接的国家和地区在能源各领域的深度合作,开展政策交流与协调、科技创新合作、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等活动。推进“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发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作用,推动“双碳”领域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实现全球“碳中和”总目标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探索我国优势能源技术与成套化装备及资金沿着“一带一路”国家输出的模式。
保持开放心态、立足自主能力
刘中民进一步强调:“一方面,应以开放的心态与国际社会进行开放的合作。另一方面,我们更要有自主的能力,必须立足于自己的资源,有自保的能力,这也是能源国际合作的底线。”
对此,刘中民建议,应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能源话语体系,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加强与国际能源署(IEA)、二十国集团(G20)、国际能源论坛(IEF)等组织的合作,提升国际能源话语权。同时,应强化中国作为主要创建者的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机制,建立能源命运共同体,积极融入全球能源治理机制改革进程。
刘中民进一步表示,应通过优秀学者加入国际组织、持续培育和推动多边科学计划等方式,参与构建能源领域国际测算方法和标准的制定,提升我国在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为我国建设能源强国提供战略和舆论支撑。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mZdcoV52Bz0QYYKkbnP8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