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第3版 综合
发布时间:2024-01-18
田文明 受访者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孙丹宁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田文明是研究组里的“忙人”。
在一线做科研、指导研究生、担任青促会副秘书长……同事们眼中的田文明总是很忙。去年10月,她还作为代表出席了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然而,田文明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够聪明”的人,因此每天要在实验室待12个小时左右,很多不懂的地方要钻研好久。在被问到遇到困难怎么解决时,她想了想说:“那只能花更多时间钻研了。”
但是田文明并不认为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做科研,科研不只是天才的“游戏”。“我相信勤能补拙,也相信付出会有回报。”
要新仪器也要新方法
2009年,田文明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毕业,选择到大连化物所继续深造。截至目前,她已经在大连化物所工作学习超过14年。“我应该是‘土生土长’的大连化物所人了。”田文明笑言。
她还记得刚入所时,导师沙国河院士就建议她转向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单重态氧在生物体系中的动力学研究。从化学转到与生物交叉的学科领域,田文明费了些工夫,她经常到实验室提取菠菜中的蛋白酶和培养细胞,以此进行生物体系内的光学信号探测。
这对沙国河来说同样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为了指导我,沙老师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然后才来跟我讨论课题。”田文明回忆道。
经过博士期间的学习和锻炼,田文明掌握了光路搭建、仪器检测和数据分析等相关知识。毕业后,田文明加入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金盛烨团队,继续开展光电材料相关动力学研究。
“做光电材料研究,原来的设备不能满足实验需求,于是动手实践的环节变多了。”田文明告诉《中国科学报》。
光电材料和器件研究所用的仪器比较灵活,大多需要根据实验目的自主搭建。于是,在金盛烨指导下,田文明和学生在实验室自己动手搭建了激光共聚焦荧光寿命成像系统、太阳能电池光电流成像系统等,为后续实验提供了技术支持。
“我们研发出一种载流子迁移动态可视化的新方法,能够看到电荷在材料中运动的过程。”田文明介绍,“并且还能得到很多光物理参数,包括载流子寿命的长度、迁移率的大小、移动的距离等。了解材料的具体性质后,我们才能更好应用它。”
知道电荷往哪“跑”之后,田文明和团队又考虑如何调控载流子运动,提高载流子利用效率。
“之前载流子的运输是浓度梯度驱动的,像河流一样‘水往低处走’。现在我们对材料进行调控后,可以让电荷去往特定方向。”田文明说。
相关成果于2015年和2017年两次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后续,他们将把这种方法扩展到实际器件的应用中,解析光生载流子动力学对效率的影响机制,将其应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提高电池光电转换效率。
做好研究也要做好科普
研究之余,田文明还积极做科普工作。“科普是我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所有科技工作者都有责任帮助公众提高科学意识,包括提高中小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田文明这个观点深受沙国河的影响。
在沙国河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各种科普实验的装置、书籍以及教具。自2004年起,沙国河就开始参与科普活动。此后的近20年间,他设计搭建了几十种科普实验装置,将千余堂科普课带进中小学。田文明进入大连化物所后,一直跟着沙国河开展科普活动。在各种科普活动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同学们洗衣服吗?”通过一句简单的开场白,田文明迅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并现场演示“油和水”混合分层的现象,以及在洗涤剂存在的情况下混合物的变化,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孩子们不住的惊叹声和充满好奇的眼神,无不表露出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这也坚定了田文明继续做科普的决心。
“就像沙老师说的,引导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将来就会有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涌现。我相信在孩子们心里埋下的种子,终能长成参天大树。”田文明说。
不是天才,只能“笨鸟先飞”
天才是少数,大多数的平凡人要多努力才行。田文明从读书起就奉行这一观念。文献看不明白?那就下载下来一点点读。遇到困难了?那就花时间一点点解决。“没有天赋?那只能笨鸟先飞了。”
每天12个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长,让田文明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比在家里的时间还长。
“孩子有时候醒来先找的是爸爸,我心里还是有点失落的。”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是摆在田文明面前的难题。但是她觉得,工作带来的探索未知的趣味性和收获果实的成就感,并不是十几个小时这种冰冷的数字可以衡量的。
除了科研任务,她还“身兼多职”,带了六七个研究生。作为带学生的“新手”,田文明许多观念都是从沙国河和金盛烨那里沿袭而来的。团队采用的一直是“小而精”的管理模式,组内二三十名科研人员和学生,聚焦一个确定的研究方向,开展深层次的研究。
作为一名女性科技工作者,田文明总能敏锐注意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很多时候看见学生因为做不出实验而着急,甚至偷偷哭了,她都很心疼,立马找学生聊聊,帮助他们纾解情绪。她还经常和学生一起奋战,在实验室里工作到很晚。“我只能尽量向沙老师和金老师看齐,在学生迷茫的时候多提供一些建议,在实验室里多个人也能多个思路。”她说。
科研之余,田文明会坐下来画画。彩铅、素描,山水、人物……作为一个没有专业学习过绘画的人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她将女儿可爱的样子画了下来,摆在桌子上,一抬头就能看见女儿天真无邪的笑容。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4/1/378038.shtm?id=37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