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播撒科学种子的“沙爷爷”

来源:《中国科学报 》第1版 要闻

发布时间:2024-05-07

沙国河自制科普实验教具。大连化物所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 孙丹宁 通讯员 陈思

参与研制第一台化学激波管、第一台化学激光器,在国际上第一次进行激光支持爆震波等离子体的屏蔽效应研究……提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沙国河,熟悉的人总会想到这一连串的“第一”。

沙国河是物理化学家,在化学激光器研究,特别是激光化学基础研究领域,用六十余载光阴,作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贡献。

同时,他还是孩子们亲切的“沙爷爷”。年近七旬时,沙国河翻开了人生新篇章。“让中国的科技力量强大起来,是我成长过程中逐渐明晰的梦想,相信也是全体科技工作者的梦想。现在,这一梦想需要传承,让娃娃爱科学、学科学,就是我的中国梦。”

2024年5月7日,是沙国河90岁生日,他的梦想依旧没有改变。他坚信,只要播撒科学的种子,就能长出参天大树……

从“书迷”到军人

1934年5月7日,沙国河出生在四川成都,自小就展露出不凡的才智。

5岁多,沙国河就被父母送入当地知名学府四川树德中学附小,随后他又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这两所学校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学风。在这样的氛围中,沙国河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认真钻研课本知识,更热衷于科普读物,常常废寝忘食地沉浸其中。

随着年岁增长,沙国河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志向——用科学知识为国家贡献力量。

1950年,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国家急需有志青年参军报国。正在读高二且成绩优异的沙国河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弃笔从戎。尽管亲朋好友多对他的选择感到惋惜并纷纷劝阻,但沙国河坚定地表示:“现在国家需要年轻人参军报国,如果每个人都觉得不差自己这一个,那国家还怎么保卫?我还年轻,等国家安全了再上大学也不迟!”

1950年11月,年仅16岁的沙国河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步兵学校的一名士兵。凭借坚定的意志和刻苦的训练态度,加上较高的文化素养,沙国河很快便被提拔为排长。

在部队的这段时间,沙国河受到了革命军人优良品格的熏陶。他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个人都应该将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只有将个人利益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这也成为他此后人生选择的重要“航标”。

为国家需求多次“转向”

1952年,部队首长了解到沙国河弃笔从戎的经历,将他保送到北京石油学院学习深造。

1957年,沙国河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当时正值我国石油资源极度短缺的时期,不仅工业生产受到影响,国防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为了解决“油荒”问题,我国在大连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石油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大连化物所前身),并号召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前往大连参与研究工作。

沙国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作为从北京石油学院人造石油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初到研究所的沙国河就被安排参与攻克“水煤气合成石油”这一最紧要课题的研究,并且很快取得了成功。恰巧,研究所接到中国科学院指示:国家急需开展高能燃料合成和气相爆轰波及高温快速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任务紧急,所领导经过慎重研究,认为沙国河是年轻科研人员中的合适人选。而沙国河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任务。

从熟悉的研究领域转到新的未知领域,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决心和毅力。此后,沙国河根据组织要求,科研生涯多次“转向”,将研究转向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等诸多领域。对于科研方向的重大变动,他从无怨言,欣然接受。

60余年来,从“水煤气合成石油”到“高能燃料”,从“激波管化学动力学”到“新型微波吸收材料”,从“化学激光、激光化学”到“分子反应动力学”…… 沙国河自行设计并安装了我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研制出性能优良的微波吸收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他还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化学激光器——光引发氯化氢脉冲化学激光器,并在此激光器上进行了国际上首次激光支持爆震波等离子体的屏蔽效应研究,在激光态分子传能研究中首次实验证明了单一三重态传能通道间存在量子干涉效应,为我国强激光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不懂就学,总会学会的。搞科研不能怕吃苦!”沙国河经常这样教导学生。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大连化物所高级工程师冷静回忆起自己2000年进入研究室的情景时,感慨地说:“当时沙老师已经66岁了,但他依然保持着科研激情和活力。有时,他还会跟我们一起通宵工作,那种对科研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学生。”

为科普土壤“播下种子”

沙国河年近七旬时,翻开了科学人生新篇章。

这要从2005年说起,当时沙国河受邀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小学生作科普讲座。这是他第一次给孩子们讲课,看着对科学无比好奇与向往的孩子们,沙国河深受触动。他想起了儿时自己在家中动手做出了墨水,甚至还做出过一台能在成都收听到西安广播的无线电矿石收音机。年少时的沙国河就是从这样的“科学实验”中感受到了科学的无穷魅力并爱上了科学的。

于是,沙国河在古稀之年有了一个新的“梦想”——让更多孩子走进科学的世界。“孩子们天生有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只要经过启迪、引导,他们就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长大后就有可能成为科学迷、发明迷,成为我们科学事业的接班人。”

沙国河买来中小学生的课本进行研究。“那股认真劲一点也不亚于做科研。”沙国河的助手、大连化物所高级实验师崔荣荣回忆。沙国河动手制作了许多实验器材。他那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各种材料,有时客人到访,都没有下脚的地方。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沙国河一干就是近20年。他把激光器、高压静电除尘器、平面形马德堡半球等此前只在课本上出现的实验装置,像变魔术一样搬到了孩子们的面前。他带着这些器材,走进十几所中小学,讲了上百堂科普课。

在沙国河的牵头推动下,全国首家青少年科普院士工作站在大连成立,不论刮风下雨,他每周都会准时出现在院士工作站,举办讲座、做演示实验。沙国河也因在大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中作出的卓越贡献,获颁大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终身成就奖”。

除了科普,2005年至今,沙国河和夫人余道容在新疆、四川、大连等地连续资助20多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达数十万元。

“是国家培养了我,所以我也要回报国家。科学家报国有多种方式,激发孩子们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是其中一种。从事科普教育,既是国家需要,又是院士的责任,更是我的快乐。”沙国河说。

2021年,沙国河获评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词这样评价他——“耄耋之年不言退,你用童心永驻播撒科学之光”。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4/5/379422.shtm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