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优秀校友系列报告第48讲——DNA四个碱基的演变的通知

  报告时间:731日(星期四)13:30 

  报告地点:能源基础楼一楼会议室 

  报告人:汪海林 研究员 

  报告摘要: 

  基因组DNA主要由四个碱基通过A-TG-C特异性配对而形成双螺旋结构。以此结构为基础,通过半保留机制复制,实现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然而,内源代谢和外源致癌物的暴露,可引起DNA的水解、氧化和加成反应等,造成DNA损伤。过多的DNA损伤超过机体修复的负荷,引起基因突变,即基因的永久性改变。基因突变可进一步引起致畸和肿瘤的发生。实质上,DNA损伤(如加合物)不仅是致癌物暴露的生物标志物,而且是效应的标志物。但是,人体内痕量DNA加合物的检测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汪海林研究组通过研制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偏振装置,发展电泳聚焦技术,建立了高灵敏的DNA加合物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人体内DNA加合物的检测、DNA修复基因的筛选等。另外,报告还将特别关注DNA四碱基中的胞嘧啶(C),从表观遗传的角度讨论胞嘧啶的甲基化与去甲基化及其调控机制。 

  报告人简介: 

  汪海林,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分别于1994年、1997年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张玉奎院士。博士毕业后留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于2000年留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公共卫生系开展博士后研究,2004年起任研究助理。20059月,聘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组建DNA损伤与分子毒理研究组。现已有多篇论文发表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期刊如Cell Stem Cell, J. Am. Chem. Soc., Proc. Natl. Acad. Sci. USA, Nucleic Acids Research,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Chemical Research in Toxicology, Analytical Chemistry, ES&T, Chemical Communication, Electrophoresi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其中SCI论文100余篇,SCI他人引用1100余次,申请专利若干。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997),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一等奖(20102013)和优秀奖(19981995),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2007),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12),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13),中科院“杰出成就奖”(主要完成者)(2013)。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现为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中国科学:化学》、《化学学报》、《环境化学》编委,北京理化分析测试协会色谱分会理事、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辐射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培养1名研究生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主要研究方向: 

  1.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和UHPLC-MS等高灵敏分离分析 

  2.高灵敏DNA损伤和修饰分析 

  3.蛋白质-DNA相互作用及DNA修复机制 

  4.环境表观遗传效应与小分子调控机制 

  5.DNA去甲基化分子机制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