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6月9日(星期三)上午9:00
报告地点:交流中心第一会议室
报告人:邓鹤翔,武汉大学
报告摘要:
纳米功能材料宏观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能的表达取决于其分子尺度上的连接、取向及排列方式。例如碱基的一维周期性连接可承载生命体的遗传信息;二维无机纳米片的有序取向能展现类似于珍珠的光泽;金属纳米颗粒在三维空间上有序的排列能够提供优异的电催化活性。与无序状态不同的是,纳米功能材料形成空间上有序的结构能够最大化其光、电、磁、声、热等物理性能、提升化学转化效率、以及实现生物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因此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微纳制造、化工催化、能源储存和转化、医药健康等新兴前沿领域,且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如何在分子尺度上精确操控纳米功能材料的拼接是构筑其三维有序结构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上述科学问题,我们充分利用晶态孔材料(MOF和COF)的分子定制特性,采用“激光打印”和“分子隔间”两种创新性方法在分子尺度上精确制备和操控纳米功能材料,获得传统方法无法实现的三维拓扑结构及拼接方式,从而最大化其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激光打印利用MOF成功实现了最小尺寸在3nm、最小拼接间距在2nm的金属纳米颗粒的精确排列,且适用于非贵金属,如Ni、Fe、Co、Cu等。此外,将TiO2纳米颗粒有序置于MOF的介孔孔道构筑“分子隔间”,突破了CO2光还原的表观量子产率,为CO2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报告人简介:
邓鹤翔,1985年出生,2007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11年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2012到2013年先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美国国家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2013年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加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晶态孔材料的设计与合成,致力于揭示微观孔环境和材料宏观性能间的联系,在纳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制造、仿酶催化、人工光合作用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以通讯作者在Nature、Nat. Chem.、Chem、JACS、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因介孔晶体的研究特色,获得中国分子筛学会于2017年颁发的首届“中国分子筛新秀奖”,202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联系人:1502组 刘晓艳
联系电话:8437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