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浩院士接受访谈 高度评价60周年庆典活动

  我所60周年庆典大会在9月21日隆重举行。一时,群贤毕至,高朋云集,共庆化物所60华诞。庆典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张存浩院士接受了所报记者访谈,高度评价60周年庆典活动。请看详细报道----- 

  献身大化所 此生无悔
  ——访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张存浩院士

  张存浩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化工、激光化学与化学激光专家,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化学激光与激光化学重要奠基人之一和主要推动者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第二、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主席团顾问,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道德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主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执行局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三、十四大代表,十四大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第八、九届常委,还担任过国内外多种核心期刊的主编或编委。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9年9月22日清晨,我如约在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存浩院士的办公室门前等候,还没有看见张先生,就已听到走廊里传来的爽朗笑声。在参加我所60周年庆典、煤化工论坛和联欢晚会等一整天的活动后,张先生的精神依旧那么矍铄,满脸的笑容让我倍感张先生的和蔼可亲。

  张先生热情地把我招呼进屋,并请秘书为我泡茶,之后马上就和我谈起昨天的庆典。张先生说,庆典办得很好,所里上下着实是花了不少心思,这样有新意的庆典并不多见……我的采访就在这样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

  当问及在我所建所60周年之际的感想时,张先生意味深长的说:“我百感交集,我们一批人,不光是我自己,还有和我同龄的,从20岁出头到现在80岁出头,把一生都交给了大连化物所,我们觉得非常充实,没有遗憾,如果生命再来一次,我还会到化物所来。”

  张先生在1951年来大连化物所工作以前,曾经放弃了留在美国继续深造和在北京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工作的机会。谈到原因,张先生说:“我当时就是心里憋着一口气,美国人为什么欺负我们,美国帮助国民党打内战,要不是它(美国)帮助它(国民党),国民党也不敢打。所以,我去美国思想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觉得我挺恨美国的,但是另外也知道美国的科技还是先进的,有东西可以学习,所以作为一个学习的地方,我还是去了,但是并没想在那呆很长时间。去了之后,对它(美国)还是有所了解,对他看穿了,也不是那么神秘的,当然我们是有差距的,我承认,但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到大连来也有一个原因,大连化物所的物质条件实在是太好了,我不是说生活条件,而是科研条件。不但比北京、上海好,而且比美国好,我指的是大学,美国的大学经费也是有限的。当时我们是搞能源研究的,我刚一来,张大煜先生就把我所定位为以能源研究为主,从这个角度来说,全世界都很难找,当然我那时没有到国外搞能源研究的单位去看过,至少很有名的大学都比不上我们。后来我发现,我们的老所长张大煜先生特别能团结人,启发人的兴趣,在他下面工作也是很愉快的。能够发挥自己特长。当时这些繁复的因素加在一起,我就觉得非到大连来不可。我觉得我的判断是准确的,来了以后,几个月就做了很多工作,可能在其他学校,几年也做不了这么多事情。”

  张先生认为,现在的大连化物所,科研上的创新能力和自信心大大提高了,超过国际水平的成果越来越多,国外也知道我们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研究所,这点他很自豪,我们化物所为国家做了很多踏踏实实的事情,而且高水平的很多。

  张先生也非常重视青年一代的培养和教育,在采访中他说:“在现在的年轻人里,爱国主义大家都是应该无条件接受的。我们国家在党的领导下飞速的发展,这点大家应该有一致的认识。在若干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我也有些迷茫,不清楚我们发展那么快能行吗?事实证明,我这全都是多虑的。中国的发展速度不但国外想不到,连我们国内也没有想到。说明我们改革开放这条路是正确的,是走的通的,而且走的很平稳。年轻的人,如果说是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还有些看不准的话,现在应该看得很准。”张先生还说:“我也是来所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人格。我们是在实践当中克服了很多障碍和困难,总结了很多经验,一点点成长起来,也不能说,我们走的路是很平坦的。年轻一代,我相信也是这样子的,也要准备克服一些比较大的困难……”

  与张先生的交流,让我感受到了这位曾经获得无数殊荣的老人那强大的人格魅力,最后引用张先生为我所所庆60周年的亲笔题词与所有化物所人共勉:
  满怀热情的引进并培育科研杰出人才,更好更多的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办公室  关佳宁)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