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年鉴材料(2022)

      长:刘中民 

  党委书记:金玉奇 

      址:辽宁省大连市中山路457 

  邮政编码:116023 

      话:0411-84379163 

      真:0411-84691570 

  电子信箱:bgs@dicp.ac.cn 

      址:http://www.dicp.cas.cn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50年更名为东北科学研究所大连分所,1952年转属中国科学院并改称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1954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1961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2022年,研究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完成“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编制,获首批院优秀研究所规划;聚焦“双碳”战略,科技布局全面向清洁能源转移;支撑科技部开展低碳技术分析研究,形成“双碳”重点领域低碳技术发展优先序报告并上报中央;规划建设大连英歌石科学城一期24万平方米实验室并全面开工;建设世界前沿的光子科学中心,持续推进光源立项争取;完成12家非保留企业清理和10家保留企业股权划转工作。 

  2022年,大连化物所扎实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集聚“双碳”科技力量。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纳入中科院典型性实验室序列和国家首批标杆全国重点实验室,并进入试点建设,提出“能源电催化的动态解析与智能设计”先导B建议方案;推动中科院“双碳”重点实验室群建设;化学反应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定事”并开展“定人”工作;推动争取分离测量化学、人工光合成、中药物质科学等重点实验室建设;设有低碳催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设有化学激光、分离分析化学、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航天催化材料、电化学储能技术等5个中国科学院院级实验室。大连化物所还与国外著名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DICP-SABIC先进化学品生产研究中心和中法分子筛联合实验室等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截至2022年底,大连化物所共有在编职工1137人。其中科技人员795人、科技支撑人员23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国际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78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45人。共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2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专项人才计划入选者26人,中科院专项人才计划入选者50人。 

  大连化物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所研究生1664人(含联合培养560人,留学生68人),其中博士生869人,硕士生795人,在站博士后316人。 

  2022年,大连化物所共有在研项目761项(包括新增项目256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项(新增3项)、面上项目155项(新增5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项(新增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或集成项目11项(新增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9项(新增2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研制项目3项(新增1项);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49项;承担院地合作项目443项。 

  2022年,大连化物所取得多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拍摄”到光催化剂光生电荷转移演化的全时空图像,相关工作在《自然》期刊发表;液态太阳燃料技术入选“2022年度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全球最大100MW/400MWh级全钒液流储能调峰电站顺利并网发电;50万吨/年煤制乙醇技术工业示范项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已累计签订10套技术许可合同,乙醇年产能295万吨/年;18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DMTO-II)装置一次试车成功;兆瓦级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和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成功交付投运;全球首套5万吨/年乙烯多相氢甲酰化及其加氢制正丙醇工业化技术、全球首套15万吨/年炭载钴基浆态床合成气制油技术开发与工业化技术、二氧化碳加氢制汽油等技术通过石化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X5任务”氧碘激光器顺利通过专家组现场测试,输出能量达国际公开报道最高水平;中红外激光型号任务先后攻克了长时间出光及压力恢复等关键核心技术。ADN绿色推进剂技术持续成功应用于遥感系列多颗卫星发射;凝胶HAN推进分系统搭载空间新技术试验卫星随中科院“力箭一号”发射成功,实现首次在轨应用。全年共发表SCI论文1471篇,专利申请1623件,授权1086件。荣获各级奖励14项,其中省部级奖励4项。 

  2022年,大连化物所全力打造新时期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新体系。区域合作方面,积极推动先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地方技术需求有机融合,辽宁滨海实验室正式启动,探索全链条科研组织新模式,通过联合基金形式探索医工合作新模式;企业合作方面,不断强化大型骨干企业引领作用,与中化集团、滨化集团等骨干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家能源集团等合作取得实质成果;平台建设方面,“工业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纳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库;成果转化机制探索方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形成成果转化负面行为清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线上平台。截至2022年底,研究所一级持股企业24家,从事科技开发人员350余人;2022年度,持股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共10.8亿元。 

  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组织召开“双碳”目标下中韩科学与技术研讨会,与法国国家技术研究院、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等开展“双碳”及能源战略相关研究合作;与比利时Cordeel公司签订全钒液流储能技术许可与研发协议,持续推动与欧洲得储能技术合作。出访申请3人次,2022年度出访人数3人,国外来访人数15人。 

  大连化物所主持出版英文学术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催化学报》)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能源化学》),以及国内色谱领域核心期刊《色谱》。其中,2022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SCI影响因子分别为12.9213.599,在SCI收录的中国化学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色谱》中信所影响因子为1.683,在其收录的40中国化学类40种核心期刊中排名第三位。2022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在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中居化学类一区,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项目资助,并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撰稿人:李振涛、于瀚祥   审稿人:梁波)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本站内容如涉及知识产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备案号:辽ICP备05000861号-1 辽公网安备210204020003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