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喻思娈 发布时间:2014-01-11
来源:人民日报
张存浩近影
张存浩院士(右二)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新华社发
张存浩:闻过则喜,胜不骄、败不馁。
【人物小传】
张存浩,山东无棣人,1928年出生,现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张存浩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成果。
“我和老张一块生活59年了,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是真正热爱科学、肯于钻研的人,是我的丈夫也是我的导师。”谈起张存浩,妻子迟云霞脱口而出。
2014年1月10日,人民大会堂,张存浩对科学的钻研再次获得世人的认可。在这里,他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这一年,他86岁,在科学战线上已经整整钻研、奉献了60多年。
急国家之所急
国家需要贯穿科研主题,为了完成任务几次“改行”
纵观张存浩60余年的科研经历,无论在哪个阶段、做什么研究,贯穿其中的一个共同的主题是科技报国,急国家之所急。
1950年,张存浩硕士毕业前夕,朝鲜战争爆发。张存浩料定美国很快会阻止中国留学生归国,虽然姑母坚持要求念完博士,他还是立即放弃了深造机会,回绝了国外多家单位的丰厚待遇,毅然回国。
回国后,一次偶然机会,张存浩受邀到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参观。他当即被这里精良的先进仪器设备吸引,决定谢绝北京大学等京区4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聘请,1951年春,只身一人来到大连。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只在玉门有很小的油田,石油资源十分紧张,西方国家的封锁,使燃油形势更加紧张。为解国家急需,刚刚到岗的张存浩接受所里下达的任务,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
当时,用煤合成液体燃料用的是稀少昂贵、催化效率不高的钴催化剂。张存浩与楼南泉、王善鋆等人,在短时间内、创造性地研制出了高效氮化熔铁催化剂,并建立了流化床水煤气合成油工艺体系。最终,每立方米水气的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的产率超过200克,超过当时国际最高的160克水平。
60年代末,紧张的国际形势迫使中国必须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技术,张存浩受命转向火箭推进剂这一新领域。作为研究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燃烧的负责人之一,他冒着生命危险,率领团队在火箭试车台上做实验,历数千次实验,研制出液体氧化剂喷注器等关键部件。
70年代,为应对国外挑战,激光成为国家战略前沿课题。1973年1月,在人、财、物匮乏的条件下,大连化物所组建了激光化学实验室,张存浩被任为实验室首任主任。
“搞激光比搞火箭推进剂还难,主要是一无所有。资料、仪器、设备都缺,光谱仪、示波器什么都没有。”张存浩说,为了研究这项高技术,他再一次“改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张存浩说,愈是新的、难的、前沿的研究,就愈不要怕。下放后重回岗位,他全力投入科研,率领团队开展了我国第一个重要的化学激光体系的研究,解决了化学激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超音速化学激光器,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其后,张存浩在化学激光领域不断耕耘,成为我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开拓了我国短波长化学激光的研究方向;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的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1992年,领导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
研制化学激光同时,张存浩还十分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他领导团队率先开展了新“泵浦”反应和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开创了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领域。
谦逊赢得更多尊重
“荣誉属于集体,我还要大量的事情要做,要走的路还很长。”
大连化物所石文波博士记忆深刻的是,老师张存浩在指导、修改完论文后,总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后面。
对于这一点,张存浩总是谦虚地说,“我的贡献不如年轻人。”
不仅是发表文章,评奖时,张存浩也一贯“照顾”年轻人。曾与张存浩长期共事的大连化物所何国钟院士回忆,1964年,在张存浩带领下,他所在的团队,第一次揭示了侵蚀燃烧现象中临界流速存在的根源,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报奖时,张存浩将自己名字放在最后。
“回顾几十年的学术生涯,我常常想起那些共同工作过的技术人员,他们得到的荣誉少、待遇低,但没有他们协助,也就无法取得科研的成功,一想起他们,我就觉得特别感激,我忘不了他们。”张存浩说。
张存浩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1994年,他倡议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受到科学界的交口称赞。
谈起这项成绩,他把荣誉功劳都归功给别人:我只是请教了老科学家的意见,意识到应该有个人才的资助项目,我不过是把这个想法提交上去了。
面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张存浩告诉记者,它属于集体,自己还要大量的事情要做,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同事、学生眼中,张存浩平易、谦和,而这样一位儒雅的科学家,面对科学问题时却“当仁不让”。
大连化物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张涛回忆,早年我国在一次激光研究的规划会议上,化学激光因为“弱势”,在规划中面临边缘化的处境。危急关头,张存浩据理力争,阐述化学激光功率易于放大、不依赖外部能源等优越性,终于赢得与会者认同,化学激光也被列入我国四大激光之一。
呵护培育人才
“一个人能否成才,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但我们要努力创造成才条件”
张存浩是“任务带学科”的典范。他在开创我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研究领域的同时,还推动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张存浩等人筹划,创建了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我国短波长化学激光重点实验室。如今,这两个实验室均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化学激光和分子动力学的研究中心之一,前后8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实验室取得的科研成就,与张存浩创造条件,培育优秀人才分不开。
“一个人能否成才,主要还是取决于他自己的努力,但我们要努力创造成才条件。”张存浩说,让他念念不忘的是,我国为人才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
“张先生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对真正优秀的人才,他是发自内心地爱惜。”曾与其共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局局长郑永和说,张存浩会不遗余力地对优秀人才给予支持,有些甚至是超常规的。
如今,张存浩团队中涌现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中青年骨干,何国钟、沙国河、杨柏龄、朱清时、桑凤亭等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
张存浩对人才的爱惜和支持,不只限于本学科、本单位。在他的极力倡导下,国家自然基金委在1994年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对人才作用强调,再怎么估计也都不过分。”他说。
2002年,张存浩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和在香港等地讲学所得的酬金,全部捐赠给了大连化物所设立奖学金,以激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发奋学习、献身科研、报效祖国。
“要闻过则喜,胜不骄、败不馁。”谈及对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希望,张存浩如是说。他说,自己也不是常胜将军,做完事,要找出其中的积极因素,剔除失败的方面,总结就能前进。
在科学的世界奋斗60余年,年事已高的张存浩,仍然活跃在科学研究的前沿。对于将来国家的基础科学发展,他语重心长地表示:希望不同单位、学科的人,通过无私讨论,对各领域基础学科怎么发展,得出一个统一的认识,共同促进研究发展。
以下是该媒体报道地址: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14-01/11/nw.D110000renmrb_20140111_2-07.htm